土家族擺手舞(酉陽擺手舞),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傳統(tǒng)舞蹈。酉陽擺手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人活動時期,在明清時期盛行,它具有獨特的民族個性和地域特色,舞姿多模仿跋山涉水、農(nóng)事勞動、戰(zhàn)斗姿態(tài)、雄鷹展翅和日常生活等動作,舒展大方,生活氣氛濃郁,表現(xiàn)出土家人粗獷豪放的性格。其舞蹈動作有“單擺”、“雙擺”、“抖虼蚤”、“攆野豬”、“叫花子烤火”、“螃蟹上樹”、“巖鷹展翅”、“狀元踢死府臺官”等二十多種,隊列有環(huán)形擺、雙圓擺、雙銅錢、插花擺、一條龍、螺絲旋頂、繞山涉水等三十多種。
2008年6月7日,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申報的土家族擺手舞(酉陽擺手舞)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拓展項目名錄。
酉陽擺手舞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三個歷史階段——上古時代的巴人活動時期,州府時代的興盛發(fā)展時期,新中國成立后的保護傳承時期。酉陽在上古時代就有巴人活動,《擺手歌》中有“卦子莫忘記,路上一路神要敬。王龍也尺莫忘記,路上舍巴要做哩”“茅草三年六個月割了舍巴三年六個月做了”的唱詞(土家語稱擺手舞為“舍巴日”)。在舍巴日上表演具有人類早期原始生活生產(chǎn)形態(tài)的“茅古斯”舞,說明酉陽擺手舞產(chǎn)生于上古時代的巴人活動時期。酉陽擺手舞于明清時期在土家族居住地發(fā)展盛行,隸屬于重慶市的酉陽和酉水河上游的鄂西,同下游的湘西山同脈水同源。此地春秋時期為巴國南境,西漢時建縣,在湖南省境內轄有永順、古丈、龍山三縣。明清時期土家族強宗大姓彭、白、田三族之祖,曾在洞庭湖地區(qū)多次遭遇戰(zhàn)爭,被迫逆流而上,定居于酉水河中游的可大和后溪等地,帶來了祭祀土王和先祖的儀式。此后,土家族擺手舞在這一帶廣為流傳。
新中國成立后,土家族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原生態(tài)擺手舞賴以生存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酉陽擺手舞面臨傳承危機,急需搶救保護,酉陽縣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讓擺手舞這一文化遺產(chǎn)得到傳承發(fā)展。
表現(xiàn)內容
酉陽擺手舞在州府時期內容完整,大體分為:
(1)祭祖儀式,包括請神、酬神、祈神、送神等。
(2)唱擺手歌,以人類起源、古代戰(zhàn)爭、家族遷徙、英雄傳說和農(nóng)事勞動為主要內容。
(3)跳擺手舞,分軍事舞、遷徙舞、生活舞和農(nóng)事舞,在擺手鑼鼓、牛角號、嗩吶等樂器伴奏下,參舞者以各種舞姿重溫先祖的生活和歷史。
(4)表演原始戲“毛人的故事”,村民頭戴尖頂齊脖茅草帽,頭扎草辮,全身皆用稻草包扎,一人先領舞出場,數(shù)人尾隨歡跳。
經(jīng)過長時期的發(fā)展,州府時期擺手舞的部分內容已經(jīng)失傳,文化部門搜集到的舞蹈主要是遷徙舞、生活舞和農(nóng)事舞,遷徙多摹擬攆野豬、網(wǎng)山羊、找果子、叫花子烤火、螃蟹上樹、抖虼蚤、巖鷹展翅、狀元踢死府臺官等動作;生活舞內容豐富,有掃地、挽麻團、紡棉紗、打蚊子、牛擦背、打粑、照鏡子、喝豆?jié){、打草鞋等動作;農(nóng)事舞中多模擬積肥、挖土、播種、栽秧、割谷、撻谷、挑谷、摘包谷、種棉花、撒小米等動作,參舞者以單擺、雙擺和回旋擺為基本動作,手腳同邊,下不過膝,上不過肩,身體下沉面微顫抖,伴隨著“咚咚哐、咚咚哐、咚咚哐、咚咚哐”的節(jié)奏,展示各種舞姿,古樸自然。
表演形式
酉陽擺手舞分大、小擺手兩種類別,大擺手主要表現(xiàn)古代戰(zhàn)爭等宏大場面,其舞粗獷而勁勇,一般在大擺手堂舉行,參舞者幾百人,多則數(shù)千人。大擺手舞開始時,各個村寨依照姓氏組成擺手排,每排為支擺手隊伍,每排隊伍人數(shù)可以不等,但是均設有擺手隊、祭祀隊、旗隊、樂隊、披甲隊、炮仗隊。各個隊列的出場順序依次如下:首先是龍鳳旗隊,他們手持用紅、藍、白、黃四色綢料制成的四面各一色的三角大旗走在隊伍最前列,其次是由族長或者德高望重的老者率領的抬著各色祭品的祭祀隊,然后是舞隊、持有各色長方形和三角形彩旗的小旗隊、樂隊、披著“西蘭卡普”(即土繡花背面)的披甲隊以及炮仗隊。肢體舞蹈正式開始之前先掃邪,后安神。祭祀主持掌堂師手持掃帚,高聲唱腔譴責邪惡之徒,掃邪之后祭祀隊在掌堂師的帶領下齊唱請神歌。祭祀畢,在炮仗隊禮炮過后,樂隊敲起擺手鑼鼓,全場沸騰,在掌堂師的指揮下圍圈擺手而舞。
小擺手則主要表現(xiàn)生產(chǎn)、生活的場面,其舞輕柔而細膩,一般在爵主宮“土王祠”(小擺手堂)舉行。表演時很少使用道具,也不受服飾限制。先由土老司主持祭祀祖先和土王,以粑粑、豆腐、豬頭為供品,燒香膜拜,然后在擺手壩的中央升起篝火,土家族后生和姑娘們則在土老司的指揮下圍繞篝火翩翩起舞,常常通宵達旦。
音樂特點
擺手舞的音樂很有特色,演唱的是《擺手歌》,其演唱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擺手舞進行時,由梯瑪(土語意為巫師)用土家語演唱擺手歌(即舍巴歌),歌詞內容大多為祭祀先祖、民族歷史和遷徙故事,一般在舞蹈開始之前演唱。另外一種是舞者自己演唱,有一領唱眾人和,也有眾多舞者一起唱。
擺手舞的伴奏樂器比較簡單,以鑼和鼓為主,通過鑼、鼓的節(jié)奏來控制舞蹈隊形和動作的變化,不同的舞蹈內容有不同的節(jié)奏。
服裝特征
舞蹈時,土家族男子所著服裝整體結構較為簡單,具有寬松肥大、行動方便等特點。顏色單純樸素,多以自織土布為衣料,青藍兩種顏色比較常見。從頭飾上來看,成年男子一般包藍布或青布長帕,布帕卡2.3-3米,包成人字形狀,不封頂。中老年男子多穿短領右衽滿襟衣,捆同色腰帶。青壯年多穿立領素色對襟衣,正中安5-7對布扣,褲子則是青藍布加白布褲腰。
土家擺手舞中婦女所穿服飾比較講究,總體風格清新雅致、純美恬靜。同男子一樣,土家族婦女也喜歡在頭上包頭帕,一般為青布帕或青絲帕,年輕女子也有使用白色刺花頭帕的。一般來講,上衣穿圓領右開襟大褂,袖子短而肥,前襟、下擺、袖口處均飾有彩色花邊。下裝有的著八幅羅裙,裙上繡有花紋、圖案,也有的穿與上衣同色的褲子,褲腳一般有兩三條刺繡花邊。舞蹈時也有女性圍繡花圍腰(圍裙),并用銀圈穿彩色帶子拴掛。圍腰上繡有各種圖案,如喜鵲鬧梅、野鹿含花、活鷹閃翅、魚躍龍門等。
現(xiàn)代的酉陽擺手舞是一種可供百姓日常娛樂、健身的舞蹈形式,跳舞的群眾平時穿著便裝,只有在大型節(jié)日表演的時候才會穿著民族盛裝。
酉陽擺手舞反映了湘鄂渝黔邊界農(nóng)耕漁獵時期土家先民的生產(chǎn)生活習俗,表現(xiàn)了土家族遠道遷徙、狩獵征戰(zhàn)、刀耕火種、飲食起居的狀況。它融歌、舞、樂于一體,匯聚了豐富的民歌、民謠和民間傳說,成為土家族文化傳承延續(xù)的重要方式。
(資料、圖片綜合百度百科)
編輯策劃:王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