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返回頻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哈哈腔

哈哈腔又被稱為柳子調、喝喝腔,是產生于河北省民間的地方劇種。根據山東省德州地區(qū)、河北省保定地區(qū)有關文化部門的考察資料,遠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魯西北各縣和河北滄州地區(qū)各縣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間,又進一步流傳到河北保定地區(qū)各縣農村。2006年5月20日,哈哈腔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哈哈腔又被稱為柳子調、喝喝腔,是產生于河北省民間的地方劇種。根據山東省德州地區(qū)、河北省保定地區(qū)有關文化部門的考察資料,遠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魯西北各縣和河北滄州地區(qū)各縣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間,又進一步流傳到河北保定地區(qū)各縣農村。由此看來,哈哈腔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地方小戲。哈哈腔在清末民初達到鼎盛,其發(fā)展經歷了當地的民間歌舞、民間小戲兩個階段,最后定型為以弦索小曲“柳子”為唱腔曲調的小戲。在不同地方語言和民間藝術的影響下,哈哈腔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藝術風格和音樂特點的”中路“、”東路“、”西路“三路流派。 

    2006年5月20日,哈哈腔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哈哈腔是產生于河北省民間的地方劇種,是由冀東南和魯西北一帶所流行的民間弦索小曲演變而形成的。在明代的時候,哈哈腔已在河北滄州地區(qū)各縣流行了。到了清代乾隆期間,又進一步流傳到了河北保定地區(qū)各縣農村。哈哈腔在流傳過程中,由于不同的地方語言特點和民間藝術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藝術風格和音樂特點的東、中、西三路。東路流行于山東省的無棣、樂陵、寧津一帶;中路流行于河北省滄州,衡水地區(qū);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區(qū)和麻坊的部分地區(qū)。

    到20世紀初的時候,哈哈腔進入了興盛階段。從這之后,哈哈腔曾經多次進人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演出。在河北省滄州、保定、衡水、廊坊、石家莊等地的哈哈腔子弟會,半職業(yè)班社也很活躍。

文化特征

    伴奏樂器

    哈哈腔樂器以“拙笙、巧弦、浪蕩笛”三大件為主,西路的笛子尤其突出,富于民間吹打樂的特點。其最富特色的托腔手法,是吸收民間吹歌藝術的音型化伴奏,俗稱“小抬杠”。

    表演

    哈哈腔表演手段豐富,既能表演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生活,亦能表演俚俗紛爭的故事,各行當都有著自己的表演特點。哈哈腔的服裝和京劇、河北梆子、評劇相同。

    哈哈腔的表演樸實,以唱見長,敘述性、說唱性較強。開始主要演明物生活戲, 如《小年過》、《檢姓》等,以后連步能演明較大型歷史故事戲。

    主要曲牌

    哈哈腔的曲牌,約有百余支,主要用于烘托舞臺氣氛、伴奏人物動作,多是從京劇、河北梆子和冀魯民間音樂吸取來的。打擊樂器,原曾用高腔鑼鼓,后改用河北梆子鑼鼓。

    角色行當

    哈哈腔的行當分生、旦、凈、丑四個門類,各門類均有系統的表現程式。

    唱腔

    哈哈腔唱腔屬于板腔體,主要板式有頭板、二板、流水板、三板、撥子和哭板等,流水板是核心板式。哈哈腔各行當唱腔大體相同,分男腔、女腔兩種,男女同調,唯旋律稍有區(qū)別。哈哈腔用清苑方言演唱,唱詞系七字、十字的上下句式。其上下句尾音均落“1”音,上句落于眼上,下旬落于板上。

    唱詞

    腔的唱詞是7字、10字的上下句式。上句唱腔通常是板上起唱,尾字落在眼上的“1”音;下句一般也是板上起,尾字卻必須落在板上的“1”音。由于上下句尾音均為“1”,因此上句落眼,下句落板,是區(qū)分上下句的主要標志。各種板式相交,以流水音板在戲中使用最多,所以流水音板是哈哈腔的核心板式。

代表劇目

 

    截止2015年,哈哈腔傳統劇目有一百余種,以喜劇風格見長,代表性劇目有《王小打鳥》《三拜花堂》《雙燈記》《李香蓮賣畫》《金鎖記》《女中魁》《賣水》《楊二舍化緣》《唐知縣審誥命》等,另外還有《小過年》《拴娃娃》《摔紡車》等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以及《全忠孝》《烏玉帶》等從梆子移植的大戲。

傳承價值

 

    哈哈腔積淀了中國戲曲和清苑文化許多歷史層面的藝術創(chuàng)造,凝聚了歷代藝人和知識分子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才能,以獨有的藝術形式記錄了近、現代清苑社會的歷史變遷,充分體現了近代清苑社會的人文精神、藝術品格、生存狀態(tài)和社會風貌,這是其它任何一種文化藝術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資料綜合百度百科、中新網、新華網、光明日報客戶端、保定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