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晚清“師夷長技”運動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 軍事 > 軍史鉤沉      2022-04-28 11:25:20

  魏源所著《海國圖志》書影。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道光皇帝面對煙毒泛濫成災的嚴峻形勢,出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決定厲行禁煙。是年底,任命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主持禁煙事宜。在與英國侵略軍的斗爭實踐中,林則徐、魏源等“開眼看世界”的一批有識之士,領教到西方“長技”的威力,產(chǎn)生“知夷情”的想法,并將它逐漸演化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中國的自強運動,由此一步步推動起來。

  初識夷情

  禁煙斗爭中的穿鼻洋海戰(zhàn)和之后幾次沖突,讓林則徐對英軍“堅船利炮”的威力留下深刻印象。他一度以為英軍艦船噸位較大,缺乏靈活性和機動能力,因此制訂“以守為戰(zhàn)”策略。沒想到,英軍艦船來去自如,運轉(zhuǎn)靈活,可以利用先進火炮奪取海上作戰(zhàn)的優(yōu)勢,甚至控制大片陸地,對城邑和炮臺構成嚴重威脅。在鴉片戰(zhàn)爭前,清軍的武器裝備是冷熱兵器并用,弓箭、刀矛數(shù)量遠多于槍炮,性能也較落后;作戰(zhàn)方式經(jīng)常采用線式陣地防御,不能完全適應敵軍的戰(zhàn)法,戰(zhàn)爭中常處于被動狀態(tài)。

  針對當時情況,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勇于面對現(xiàn)實,為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提出向西方學習的進步主張。林則徐首先提出“可師敵之長技以制敵”的觀點,隨后廣東士紳林福祥也提出“不妨以逆夷之物,還逆夷之身”。1842年,為幫助國人知曉夷情,魏源受林則徐所托,將所譯的《四洲志》擴編成《海國圖志》。在《海國圖志·序》中,魏源寫道:“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通過編撰此書,魏源越發(fā)體會到“知夷情”的重要性,所以建議朝廷立即設立譯館,翻譯西方軍事著作。包括左宗棠在內(nèi)的朝臣,也產(chǎn)生“知夷情”之念,對翻譯西方軍事著作更加重視,推動促成多個譯館的建立。

  林則徐和魏源等人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充分反映出他們的憂患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其內(nèi)容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其一,了解手段和方法。所謂“師夷長技”是手段,是要了解和學習西方戰(zhàn)艦、火器技術,以及新式養(yǎng)兵練兵之法。其二,確立目標。所謂“制夷”,便是最為現(xiàn)實的目標,為在國際社會立足和生存,必須要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具體舉措涉及國際形勢分析、軍政外交謀劃、軍事科技、戰(zhàn)役戰(zhàn)術等多個領域。

  尋找利器

  讓清軍的武器裝備具備“戰(zhàn)洋夷于海中”的能力,是魏源等人“師夷長技”的重要目標。林則徐對英軍軍艦有著“來去自如,倏南倏北”的真切體會,對英軍的火炮有著“連聲不斷”的初步認識,他清醒認識到英國侵略者“以其船堅炮利而逞其強”“乘風破浪是其長技”。在親眼看到清軍在英軍火炮之下被擊潰的場面后,林則徐迫切希望清軍也能擁有如此“利器”。他認為,必須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于是積極組織仿造西洋船炮。除從美國商人手里購買武裝商船進行改造外,與龔振麟等人設計制造了磨盤炮架和四輪炮車。他們創(chuàng)造的“鐵模制炮法”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經(jīng)歷了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痛定思痛的林則徐上書道光皇帝,祈請“造堅固大船,以壯水師聲勢”,呼吁朝廷加強水軍的建設,抗擊英軍艦船,總結教訓認為“剿夷而不謀船炮水軍,是自取敗也”。他提出建設一支龐大海軍的計劃:“大船百只,中小船半之,大小炮千位,水軍五千,舵工水手一千”,以圖與強敵“追逐于巨浸之中”。遺憾的是,當時清政府缺少經(jīng)費,且以抗擊英軍惹出事端為由將林則徐革職查辦,水軍建設事宜未能提上日程。

  魏源在林則徐提出的造船和師“英夷長技”等主張的基礎上系統(tǒng)闡述了以知夷情、造船炮、練水師、倡西學為“師夷”手段,以“制夷”為目的的愛國主義思想體系。張之洞指出,“器械不利,與空手同”,他建議朝廷,既要盡快設立大型船廠,建造類似西方那種大型戰(zhàn)艦,又要加緊研制建造新式火器。這與魏源“請于廣東虎門外之沙角、大角二處,置造船廠一、火器局一”的觀點不謀而合。魏源認為,研制火炮與建造船廠同等重要,但火器建造更加急迫,因為除戰(zhàn)艦用攻炮、城壘用守炮之外,各省綠營的鳥銃、火箭、火藥,連同一些民用產(chǎn)品,如風鋸、水鋸、火輪機、火輪舟等,都可以在火器局制造。因此,設立火器局、加快火器的研制和建造,成為當時之急務。

  務實推進

  從諸位有識之士提出主張到付諸實踐,還需要很長一段路要走。隨著洋務運動的逐步展開,直到1866年,閩浙總督左宗棠才有條件在福建創(chuàng)辦中國近代第一座造船廠,即福州船政局。經(jīng)過多年努力,到1869年,中國人才真正自己制造出第一艘軍艦“萬年青”號。至于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北洋海軍的籌建,則等到魏源死后20余年才得以實現(xiàn)。魏源不僅提出了“知夷情”“籌夷事”的口號,也在軍工、國防和治軍等方面,啟發(fā)人們思考并推動清軍完成變革。

  林則徐、魏源等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得到張之洞的繼承和發(fā)揚。作為洋務運動的中堅人物,張之洞在兩廣總督任上曾直接指揮中法戰(zhàn)爭,他對西方利器的威力同樣有著深刻認識。在《籌議海防要策折》中,張之洞曾將清軍戰(zhàn)斗不力歸結為“水師之無人,槍炮之不具”。到廣州赴任后,他不惜重金向歐美各國購備軍火。只是從別國購置軍火,不僅質(zhì)量沒有保證,還耗費巨資。因此,張之洞上書朝廷,建議立即建設中國自己的兵工廠。通過張之洞的不懈努力,清政府最終批準在湖北省城興建兵工廠。為節(jié)省經(jīng)費,掌握自主權,張之洞決定將采礦、煉鐵、煉鋼三事合并為一,以提高鋼鐵質(zhì)量和火器性能。經(jīng)過甲午戰(zhàn)爭后,張之洞更是積極推動軍工企業(yè)向規(guī)模化方向發(fā)展,并督促其加緊制造新式武器。


作者:熊劍平 徐 寅
文章來源:中國軍網(wǎng)-中國國防報
責任編輯:鄧芳華
軍情熱議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m.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