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解讀一座山的“精神密碼”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 軍事 > 軍史鉤沉      2022-09-22 15:22:14

“北有狼牙山,南有困牛山?!辟F州省石阡縣龍?zhí)伶?zhèn)有一個地方山勢蜿蜒,絕壁陡峭,放牛至此無須看管,牛也走不出去,故得名困牛山。

88年前,遭受圍追堵截的紅軍戰(zhàn)士“寧死不當俘虜,寧死不傷百姓”,毅然縱身集體跳崖,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贊歌。

88載光陰如刻刀般,將一段紅色記憶深深地刻在一座大山的懸崖峭壁。初秋時節(jié),記者走進困牛山,解讀這座山的“精神密碼”。

忠誠與信仰——

矗立深山的豐碑

秋雨過后,武陵山脈深處的困牛山碧空如洗,層林盡染。郁郁蔥蔥的青山植被之中,一道道蜿蜒陡峭的崖壁靜靜矗立,如同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者,默默地向世人訴說著那段悲壯的歷史。

“敬愛的黨組織,請讓我繼續(xù)堅守陣地,把生的希望留給百姓……”在困牛山戰(zhàn)斗遺址,銅仁軍分區(qū)中士陳章清深情講述長征紅軍的戰(zhàn)斗故事。

1934年10月16日,100多名紅六軍團戰(zhàn)士在困牛山上阻擊追敵,兇殘的敵人以當?shù)卮迕褡觥叭硕堋保讲骄o逼。面前是手無寸鐵的群眾,背后是懸崖深谷,怎么辦?抱定“寧死不當俘虜,寧死不傷百姓”的信念,紅軍戰(zhàn)士紛紛砸毀槍支,縱身跳下70多米高的山崖。

那一刻,殘陽如血,山河嗚咽。

陳章清告訴記者,他已記不清是第幾次來困牛山了。第一次參觀,他一路緊跟導游的步伐,走在隊伍最前面,生怕漏掉每個細節(jié)。再后來,他開始“搶”導游的詞兒了。一來二去,陳章清將這段故事爛熟于心。

站在當年紅軍戰(zhàn)士集體跳崖的地方遠眺,絕壁危崖嵌入蒼翠,山腳的黑灘河依舊奔流不息。

如今,在軍地各級共同努力下,困牛山戰(zhàn)斗遺址已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qū)重點推進項目,困牛山村入選全省第一批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該村充分利用陳列館、紅色大講堂等多種載體,深入挖掘當?shù)氐母锩录?、革命人物、革命故事,充分釋放紅色資源育人效能,激勵人們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2020年底,銅仁軍分區(qū)聯(lián)合地方有關部門精心挑選100名理論基礎扎實、農(nóng)村工作經(jīng)驗豐富、創(chuàng)業(yè)致富本領強的退役軍人組建了“紅色故事宣講團”。

玉屏縣朱家場鎮(zhèn)茅坡村殘疾村民舒博,經(jīng)“紅色故事宣講團”成員、退役軍人舒愛國手把手幫帶,學習掌握花苗樹苗的培育技能,很快建起苗圃基地,帶領鄉(xiāng)親們一起種植花苗,日子越過越紅火。

老兵一堂課,帶富一方人。自宣講團開講以來,退役軍人足跡遍布全市2000多個村,開展特色人才培訓近萬場,培訓數(shù)千名技能型鄉(xiāng)村人才,為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薪火相傳,蘊于深山的紅色歷史熠熠生輝,激勵和鼓舞著更多的后來人勇毅前行。”軍分區(qū)政委賈捷告訴記者,如今的困牛山戰(zhàn)斗遺址已成為官兵、黨員和群眾開啟紅色記憶之門的鑰匙,傳承紅色基因的課堂。

英雄與傳人——

波濤奔涌的后浪

“沒有一人叛變,沒有一個逃兵……”困牛山下的歷史展陳館,有一把銹跡斑斑、飽經(jīng)戰(zhàn)火的軍號。88年前,它最后一次被吹響,發(fā)起向死而生的沖鋒。

這里的河水,被烈士鮮血染紅,流入村民的血脈。1936年1月,紅軍紅二、紅六軍團長征挺進石阡,組建紅軍游擊隊,群眾縫衣制被送紅軍,800余名石阡貧困子弟走上革命征途……

軍號悠長,后浪從未停止奔涌。當年紅軍的后人,以自己的方式感恩先烈、傳承精神。

2022年1月,西藏軍區(qū)第三屆“固邊穩(wěn)藏十大標兵”頒獎晚會現(xiàn)場,當一名上尉軍官佩戴一串軍功章的照片,出現(xiàn)在巨幅電子屏幕時,臺下掌聲雷動。

這名上尉軍官,是石阡籍現(xiàn)役軍人朱江。2013年,他大學畢業(yè)后參軍入伍,2016年軍校畢業(yè)后主動申請到西藏服役。大學生士兵、學員、排長、參謀、連長,短短9年,朱江在沙場練兵中奮勇爭先,在雪融冰河里舍身救人,先后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常年摸爬滾打,朱江的臉龐曬得黝黑,就像染了一層淺墨,手掌也異常粗糙。

“9年你是怎么熬過來的?”面對主持人的提問,朱江說:“要想做成事情,就得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不怕犧牲。這是當年紅軍教給困牛山人的道理。他們在長征途中為了保護困牛山村民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相比100多名紅軍砸槍跳崖的壯舉,自己的苦累微不足道?!?/p>

英雄精神,歷久彌新。在這片紅土地上,記者被這些堅毅而執(zhí)著的面孔感動著:困牛山是一座英雄的山,更是一座造就英雄群體的山!

費錫河一家,祖孫三代都是軍人。

費錫河老人今年88歲,生于戰(zhàn)亂年代,從小受盡苦難,是黨把他從苦水中救出。1954年12月,費錫河響應黨的號召,光榮參軍入伍到吉林某部。

從小受費錫河影響,1991年12月,他的兒子費永快光榮參軍。他在部隊吃苦耐勞、刻苦訓練,榮立三等功。

“爺爺和父親從小給我講紅軍在困牛山寧死不屈的戰(zhàn)斗故事,打我能記事的時候起,就在我的心中種下了參軍報國的夢想?!?020年,孫子費杭大學畢業(yè)后,決心追隨爺爺和父親的足跡,到部隊建功立業(yè)。

經(jīng)過嚴格選拔,2021年春季費杭如愿成為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到了部隊后,他始終以高標準要求自己,最終取得新兵結業(yè)考核總評第一的優(yōu)異成績。

“一根參軍接力棒,三代精忠報國心。”該縣人武部政委陳鵬激動地告訴記者,近年來,困牛山所在的石阡縣,已為部隊輸送391名優(yōu)秀青年。

到艱苦地區(qū)去,到一線部隊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從英雄的土地出發(fā),那一顆顆年輕的心熾烈如火!

使命與傳承——

譜寫時代的新篇

行走困牛山,人們會發(fā)現(xiàn),道路兩旁、村居墻上,五角星、紅色標語、紅色宣傳畫隨處可見,村子里的紅色文化氣息非常濃郁。

位于困牛山腳下的石阡縣銀鋒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直到21世紀之初還不具備基本辦學條件,孩子們只能擠在一座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破舊木房里上課。

2001年2月,海軍研究院與銀鋒村小學簽訂援建協(xié)議。建校舍、修操場、添器具……那一年,銀鋒村小學更名為“銀鋒村海軍希望小學”。

多年來,海軍研究院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然而幫助大山里的孩子們勇敢追夢、實現(xiàn)理想的接力卻從未中斷。在各級支持幫助下,這所希望小學教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學質(zhì)量穩(wěn)步提高。據(jù)統(tǒng)計,從該校畢業(yè)的學生已有百余人先后考入國防科技大學、空軍航空大學、海軍工程大學和貴州大學等軍地高校。

“當年為什么那么多窮苦人跟著紅軍走?就是因為相信他們是人民的子弟兵,是一心一意為窮人打天下謀幸福的?!闭驹谛滦I衢T前,在銀鋒村海軍希望小學任教37年的教師唐國政感慨道:“幾十年過去,子弟兵的本色一點也沒有變?!?/p>

前不久,大學生退役士兵陳繼淮順利通過考試,成為一名選調(diào)生。這樣的選擇在常人看來或許有些不理解,因為陳繼淮放棄的是在繁華都市高薪企業(yè)工作的機會。對此,他很坦然:“我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名退役軍人。我要回到家鄉(xiāng),從基層干起,用所學知識反哺家鄉(xiāng)、服務人民?!?/p>

從小在西部山區(qū)長大的陳繼淮,目睹了脫貧攻堅給家鄉(xiāng)帶來的巨大變化,一直想為家鄉(xiāng)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2019年,他從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畢業(yè)時,報名成為西部計劃志愿者,來到學校對口幫扶的云南省蘭坪縣民族中學支教,負責高一年級的英語教學?;貞浧痍惱^淮對自己的幫助,現(xiàn)已是湖北民族大學音樂教育專業(yè)大一學生的李紫云感慨萬千:“讀書是改變我們山里娃命運最重要的途徑,如果不是陳老師當年的關心和鼓勵,就不會有今天的我?!?/p>

今年6月24日,在中國人民大學2022年畢業(yè)典禮上,陳繼淮作為優(yōu)秀碩士研究生代表發(fā)言,分享自己的青春故事。

“勇?lián)姑俏覀兗o念革命先輩最好的方式!”陳繼淮說,他與這片紅土地注定結下不解之緣,服務山區(qū)、服務人民是他畢生的追求。

如今,困牛山紅軍壯舉紀念碑周邊,紅軍步道、紅色村書、紅色驛站、紅色教育培訓基地配套設施已基本完善,百余畝紅托竹蓀完成移植……英雄的土地迎來建設美麗紅色村莊的高潮,百姓們過著幸福安寧的生活。

“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這是對困牛山100多名壯士最真摯的告白,是對那些逝去英靈最深情的撫慰。

圖①:貴州省石阡縣預定新兵聆聽紅軍跳崖的英勇故事。

圖②、圖③:貴州省石阡縣預定新兵在困牛山紅軍壯舉紀念碑前莊嚴宣誓。

圖④:貴州省石阡縣小學生祭掃烈士墓。嚴 鵬攝

制圖:扈 碩

傳承是最好的告慰

■沈明軍

初秋時節(jié),站在貴州省石阡縣困牛山上,聆聽當年紅軍集體跳崖的壯舉,筆者被深深震撼。

這種震撼,既緣于當年100多名紅軍戰(zhàn)士“寧死不當俘虜,寧死不傷百姓”的向死而生和舍生取義;更緣于88年來,這些紅軍戰(zhàn)士用忠誠和信仰鑄就的困牛山精神,始終被人民所銘記、被大家所傳承。

“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勛永世長存?!眰ゴ蟮闹腥A民族,歷來英雄輩出。無數(shù)像困牛山上紅軍戰(zhàn)士一樣的英雄,用自己的犧牲奉獻,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英雄不被我們所銘記、尊重、敬仰,那英雄的“血脈”又如何傳承下去?

最好的紀念是傳承。前幾天,空軍以“雙20”列陣長空,以空中最高禮儀接迎第九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的視頻刷爆網(wǎng)絡,令廣大網(wǎng)友熱血澎湃:當年空軍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首批組建、首支參戰(zhàn)的英雄部隊,如今已飛上殲-20等國產(chǎn)新型戰(zhàn)機,成為護衛(wèi)祖國空天的尖刀精銳。大家都說,“這樣的傳承和機翼下的萬里河山、錦繡中華,就是對先烈最好的告慰!”

最好的傳承是踐行。從困牛山上100多名紅軍砸槍跳崖的壯舉,到800余名石阡貧困子弟走上革命征途,再到如今祖孫三代接力從軍的感人故事告訴我們,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既是對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更是新時代革命軍人必須肩負的責任。

如何挖掘好、運用好紅色資源,答案在一次次眺望困牛山中越來越清晰,那就是在銘記中傳承紅色基因、在踐行中擔當強軍重任,真正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使每個人在靈魂上補“鈣”、本事上“升級”、血性上“淬火”,切實擔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

文章來源:中國軍網(wǎng)-中國國防報
責任編輯:唐詩絮
軍情熱議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m.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