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潛艇救生設備
■任飛
浩瀚的大海,是軍用艦艇的立體“舞臺”。在這個“舞臺”上,不同的艦艇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但要說到哪種軍艦的艦上結構更加“密集”“緊湊”,潛艇救援艦無疑算得上一個。與緊急救援的需求相適應,潛艇救援艦在艦載裝備設置方面給人的感覺是——“恨不得把艦上每寸空間都利用上”。
近年來各國對幾起失事潛艇進行救援與打撈的實踐,證明了這種裝備配置模式的必要性,也證明了潛艇救生工作的重要性。
這是因為,除戰(zhàn)損外,設計缺陷、操作失誤、意外碰撞、設備故障等因素,都可能使航行中的潛艇發(fā)生意外。
因此, 潛艇救生就成為確保艇員安全和保持潛艇部隊戰(zhàn)力的重要“后手”。
世界各國多年來對失事潛艇進行救援的實踐表明,潛艇救生方面的研究以及相關救生設施的研制、完善工作,仍在持續(xù)進行中。
那么,潛艇一旦遇險失事,都有哪些救生手段與方法?當前各國的潛艇救生設備發(fā)展情況如何?請看本期“兵器廣角”?! ?/p>
俄羅斯海軍的21300型潛艇救援艦。資料圖片
潛艇也有“隨身急救包”
幽深的水下世界,潛艇是當之無愧的“主角”。
然而水下相比于水面,更加波譎云詭。對潛艇來說,這種來自外界的影響只是其風險形成的諸多因素之一。設計缺陷、操作失誤、意外碰撞、設備故障以及發(fā)生火災、爆炸事故等,都可能成為潛艇遇險的誘因。因此,對潛艇來說,研發(fā)與使用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值得高度關注,這其中包括科學的規(guī)劃設計、先進的建造工藝、完整的操作規(guī)程、嚴格的訓練培訓等。除此之外,配備一些“以防萬一”的潛艇救生設備也成為必然選擇。
但是,潛艇主要用于水下作戰(zhàn)。這一定位決定了它必須搭載足夠的魚雷、潛射導彈等武器裝備。隨著潛射無人機、小型無人潛航器的“加盟”,潛艇內部的空間被進一步擠占,故而分配給救生設備、裝置的空間并不多。
從各國潛艇的具體情況來看,這些不多的空間大都被用于設置潛艇的“隨身急救包”,以便艇員能在危難時刻逃生。
目前,潛艇的“隨身急救包”主要有以下3類:
一是單人上浮逃生裝置。在以魚雷發(fā)射管為通用渠道的前提下,一些潛艇的艇身會設置2~3個逃生艙口。失事潛艇的艇員可以利用單人上浮逃生裝置從這里逃生。但是,該裝置通常只能在180米以內的深度使用。美、英海軍的不少潛艇就設計有這種逃生艙口。
二是耐壓水密隔艙。耐壓水密隔艙通常設置在潛艇耐壓艇體的中部,一旦潛艇遇險,它就可充當水下脫險的逃生艙。瑞典的哥特蘭級潛艇采用這種逃生方式。
三是漂浮救生艙或救生球。一些潛艇除了設置逃生艙口之外,艇上還裝備漂浮救生艙或救生球。其中,漂浮救生艙一般設置在指揮臺圍殼內。一旦發(fā)生事故需要棄艇,艇員就可利用這些救生艙或救生球來逃生。俄羅斯以及德國設計的部分出口型潛艇就采用這種方式。
可以說,設置這些“隨身急救包”,有效提升了遇險艇員緊急時刻的自救能力?! ?/p>
英國海軍的LR-5型救生艇。資料圖片
美國海軍的SRDRS系統(tǒng)中的深潛救生艇。資料圖片
從救生鐘到深潛救生艇
大量的潛艇救生實踐表明,艇員自救固然重要,外界施以援手同樣關鍵。
1939年,美國海軍使用救生鐘成功營救出沉沒于水下90多米處的角鯊號潛艇上的艇員,使救生鐘的作用進一步為世人所知。
準確地說,救生鐘只是潛艇救生系統(tǒng)的一部分。它要發(fā)揮作用,既需要借助潛艇救援艦將其運送到位,還要依托搜索、救生、打撈系統(tǒng)的“通力合作”。
隨著機器人等技術的發(fā)展,使用救生鐘時,救援人員會綜合使用艦載的水下纜控機器人、無纜潛航器、深海拖曳系統(tǒng)、多波束測深儀、水下定位系統(tǒng)、側掃聲吶、海洋磁力探測儀等設備,完成對失事潛艇的快速搜索與定位。
然后,救援人員會用絞車將救生鐘放入水中,與潛艇接口外表面連接。救生鐘形似倒置的大號茶杯,其開口處設計有橡膠圍裙。一旦連接上,與艇體“緊緊相擁”的圍裙內,水會被首先抽干。失事潛艇與救生鐘建立通道,有點類似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的對接。此后,艇員就可以從潛艇轉移到救生鐘內,一次可以救援5~10人不等。
但救生鐘在具體使用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這些短板集中體現(xiàn)在救援深度較淺、救援人數(shù)不多等方面,特別是它對事發(fā)海域的水文條件和失事潛艇的艇體姿態(tài)要求較高,不具備條件就很難對接成功。
二戰(zhàn)時期和冷戰(zhàn)期間的高強度水下對抗,加快了潛艇救援裝備的發(fā)展。特別是核潛艇的出現(xiàn),以及常規(guī)潛艇的現(xiàn)代化升級,使?jié)撋畲蠓黾印R跃壬姙橹鞯脑疂摼壬b備已無法滿足在遠洋深?;顒拥臐撏Ь仍蝿?,援潛救生裝備必須具備深潛性能才能發(fā)揮作用。
這種情況下,深潛救生艇應運而生。1979年,北約海軍在英國舉行的潛艇逃生與救生專題研討會上,確立了發(fā)展深潛救生艇的思路。其核心是用核潛艇作為深潛救生艇的母艇,搭載深潛救生艇前往目的地后將其釋放,由深潛救生艇將幸存者從失事潛艇中救出送上核潛艇。
其他國家也逐漸認識到深潛救生艇的優(yōu)勢,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由此,深潛救生艇進入快速發(fā)展期。
需要指出的是,救生鐘的使命并沒有因此完結。得益于技術上的成熟可靠和維護方面的簡便易行,大多數(shù)潛艇救援艦仍裝備著救生鐘。俄羅斯海軍2015年裝備的21300型潛艇救援艦就裝備了救生鐘系統(tǒng)?! ?/p>
韓國海軍的江華島號潛艇救援艦。資料圖片
不斷進化的潛艇救援艦
能在更深的海水中作業(yè),只是深潛救生艇的重要功能之一。它的另一個特點是自帶動力,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纜繩的束縛,行動更加自由,動作更加到位。
深潛救生艇通常由潛艇救援艦攜行至相關海域,入海后由電池驅動, 操作員可駕駛它抵近失事潛艇,在水下現(xiàn)場做決策,更有針對性地展開救援。
救援深度最大可達1000~1500米、機動性好、單次救援人數(shù)多、母船不需要準確錨泊或動力定位,這些特點使深潛救生艇作為潛艇救援艦的“子單元”,漸漸走上了“C位”。
不僅如此,深潛救生艇還可以完成去除漁網(wǎng)、切割纜繩等任務。英國相關公司更是宣稱,其研發(fā)的LR-7型救生艇及早期型號LR-5可以在60度傾角狀態(tài)下與失事潛艇完成對接。
當前,不少國家都有具有代表性的深潛救生艇型號,如美國研制的DSRV、俄羅斯的普利茲系列等。
深潛救生艇與潛艇救援艦的關系,就如同救護車上的救生設備與救護車的關系。深潛救生艇等救援設備的發(fā)展,反過來也倒逼著潛艇救援艦不斷“進化” 。
俄羅斯現(xiàn)役的公社號潛艇救援艦建造初衷是用于遂行簡單的潛艇維修和布設水雷任務,同時具備一定的救援、打撈能力。
其主要工作模式是通過艦上的吊臂將鋼纜固定到沉船或潛艇上,隨后使用絞盤將其從海底吊起。如今,這艘老艦經(jīng)過現(xiàn)代化改造之后,也具備了攜帶AS-6、AS-28深潛救生艇進行作業(yè)的能力。
當前,各國海軍中不少列裝有現(xiàn)代化潛艇救援艦,如俄羅斯海軍的21300型、新加坡海軍的快速號、韓國海軍的江華島號潛艇救援艦等。這些潛艇救援艦共同的特點是成套配置、一專多能。艦上集成有多套救援、打撈系統(tǒng),通過搭載的深潛救生艇、潛水系統(tǒng)、各種探測儀器,來達成用一艘艦完成搜索、艇員救生、潛水支持、水文調查、沉艇打撈等多種任務的目的?! ?/p>
新加坡海軍的快速號潛艇救援艦。資料圖片
組合式救生“套件”漸漸“上位”
除了以潛艇救援艦為“龍頭”的援潛救援模式,也有國家選擇了其他發(fā)展路徑。
比如,美、英等國的海軍在潛艇救援裝備配置方面采用了“多點分布、附體機動”的模式。這種模式無須研發(fā)新型潛艇救援艦,有利于把更多精力用于提升救援設備、裝備的使用效能。
顯然,在這些國家看來,潛艇救援艦只是一個作業(yè)平臺,真正起到救生作用的是以深潛救生艇為核心的一系列救生設備,因而無須在作業(yè)平臺上下太大功夫。
以美海軍為例,其在最近數(shù)十年里基本沒有裝備過真正的潛艇救援艦,現(xiàn)役的唯一一艘保衛(wèi)級救助號只能歸類為打撈救生船,用于支持潛水、淺水打撈、艦船拖拽等作業(yè),不具備深潛救生能力。
無論是原有的以深潛救生艇DSRV為核心的援潛救生體系,還是最新的潛艇救生潛水再加壓系統(tǒng)SRDRS,其運轉模式都是平時將一系列救生設備部署在基地,事發(fā)時經(jīng)陸空機動至適宜港口并安裝在母船上,然后由母船將其運輸?shù)绞掳l(fā)海域實施救援。
SRDRS在設計時就確定了涵蓋盡可能多任務的目標,除深潛救生艇外,還配套裝備了機動型救生鐘、遙控潛水器、機動加壓艙、常壓潛水裝具、潛水鐘、潛水吊籠等模塊化裝備。
對這些裝備來說,只要母船符合其對甲板空間及承載能力、船舶定位能力、適航性、傳感器適配安裝、自持力、醫(yī)療電力方面的要求,這些救生裝備就能發(fā)揮作用。
這種模式下,提前篩選好符合標準的商業(yè)工程船很重要。這樣,一旦潛艇遇險,使用者就可迅速找到附近最適合的母船,將全套救生設備吊裝上船,分步驟、有針對性地展開救援。至于沉艇打撈等任務,則會交給專門的起重船來完成。
北約的深海潛艇救援系統(tǒng)由法國、挪威以及英國合作建立。其部署模式與美軍的SRDRS系統(tǒng)大同小異。該系統(tǒng)的核心同樣是深潛救生艇,可用商用或軍用母船來投放和回收救生設備。系統(tǒng)內的無人水下載具用來定位失事潛艇,配套的減壓艙、醫(yī)療設施和其他支援設備可以提供后續(xù)的營救服務。
在一些專家看來,盡管組合式救生“套件”漸漸“上位”,但它與潛艇救援艦“諸多裝備集于一身”兩種模式孰優(yōu)孰劣,目前仍無定論。高度集成各類救生設備的潛艇救援艦救援手段齊全、艦員配合默契程度高,甚至配備有機械加工、設備修理及調試、校正電子設備車間,因而更適合進行多任務作業(yè)。“臨時找座駕”的機動式救援系統(tǒng)更適合快速部署,總體費用也較低,缺點是全系統(tǒng)總重動輒達數(shù)百噸,緊急情況下未必能及時找到合適的母船,加上救援人員和母船工作人員需要對接,可能因為協(xié)同不夠而導致營救時間上的浪費。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m.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