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旗輝映英雄城
■楊西河
“南昌首義誕新軍,喜慶工農(nóng)始有兵。”贛江之畔的江西省南昌市,是軍旗升起的地方、人民軍隊的搖籃,被冠以“英雄城”的美譽。英雄城有著深厚的底蘊,是一本歷史寫就的書。
我的工作單位與八一廣場隔道相鄰。在這座偌大的廣場上,不僅可以領(lǐng)略南昌秀美的城市景色,還可以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氣息和深厚的歷史積淀。
每逢重大紀念日,江西省及南昌市各界會在八一廣場隆重集會,舉行升旗儀式、進行宣誓活動,以多種方式緬懷先輩先烈,砥礪初心使命。身處這座城市,我深切地感受到,市民與游客對英雄的敬意、對英雄精神的傳承,猶如夏日不斷攀升的溫度,熾熱而虔誠。
除八一廣場外,南昌還有八一大橋、八一大道、八一中學(xué)、八一公園……許許多多建筑、街道都以“八一”命名,“八一”成為這座英雄城的一個特殊符號。
紅色歷史賦予南昌耀眼榮光,南昌把賡續(xù)紅色血脈視為神圣使命。走進英雄城,處處是國防教育的課堂。2016年10月,征戰(zhàn)34年的第二代南昌艦告別萬里海疆,退役回到南昌;2017年7月,南昌建軍雕塑廣場正式對外開放;2017年8月,南昌軍事主題公園開園;2021年5月,八一干部學(xué)院揭牌……
一只強勁有力的大手,從崩裂的石塊中伸出,緊扣步槍的扳機……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內(nèi),序廳中央的大型雕塑《石破天驚》震撼人心。
紅色場館寄托著全民族最真切最樸素的英雄崇拜。紅色場館建在哪里,哪里就是人們精神的坐標、仰望的圣地。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沒有旺季淡季之分,每天的參觀者在萬人左右。除外地游客之外,作為“回頭客”的當(dāng)?shù)鼐用裾剂撕艽蟊壤?。一次參觀中,一位南昌市民不經(jīng)意間說的一句話,令人動容:“我們不是來湊熱鬧、看新鮮,而是來感受屬于英雄城人的榮耀。”
每一個名字,都是一面飄揚的旗幟。在紀念館二樓,南昌起義參加者名錄墻前,許多游客長時間駐足,仰望凝神。
時間磨滅不了英烈的光芒。每一位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都應(yīng)該被銘記。南昌起義隊伍中,走出了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元帥、將軍,還走出了文學(xué)、新聞、醫(yī)學(xué)、教育及外交領(lǐng)域的著名專家學(xué)者。參加南昌起義的這些有名人士,大家耳熟能詳;很多普通參加者的信息,卻鮮為人知。
“只要能多增加一位英烈的姓名,我們再苦再累都值得!”為了尋找“打響第一槍的人”,30多年來,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工作人員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史料征集成果不斷擴大。今年八一建軍節(jié)前夕,起義參加者名錄已由26年前的104人增加到1178人。
循著南昌起義的戰(zhàn)斗足跡走來,每一位參觀者深切感受到我們黨在前進道路上戰(zhàn)勝各種困難和風(fēng)險、不斷奪取新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一把手槍、一塊帆布、一個木箱……每一件文物都記錄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展廳中,有一條已經(jīng)褪色的毛毯格外引人注目。這條毛毯的主人,正是南昌起義中任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書記的周恩來。
南昌起義勝利后,部隊南下廣東,在潮汕失利。此時,心力交瘁的周恩來病倒了,患上嚴重的瘧疾。他白天高燒達40攝氏度,夜晚冷得瑟瑟發(fā)抖,只靠一條薄薄的毛毯保暖。
病情嚴重的周恩來連粥都喝不下,常常處于昏迷狀態(tài),情況危急。后巧遇當(dāng)?shù)毓伯a(chǎn)黨員楊石魂,周恩來在其帶領(lǐng)下到達甲子港,準備由甲子港出海去香港。然而,甲子港周圍敵情嚴重,為了安全,楊石魂寫信給陸豐縣南塘區(qū)(現(xiàn)陸豐市南塘鎮(zhèn))區(qū)委書記黃秀文,由他將周恩來等人接回家中照料。后遇國民黨武裝搜村,周恩來等人被轉(zhuǎn)移到南塘區(qū)農(nóng)民鄭阿仲家中。
在鄭阿仲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周恩來逐漸痊愈。鄭家一貧如洗,鄭母用麻包袋作被子,早晚冷風(fēng)襲人。臨別前,周恩來將隨身攜帶的毛毯贈予鄭家,以表謝意,并鼓勵鄭阿仲努力做好革命工作。
軍旗輝映英雄城,強軍自有后來人。賡續(xù)紅色基因,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贛江濤卷千年,今日浪涌新歌。如果當(dāng)年的起義勇士在天有知,他們一定會露出欣慰的笑容,感嘆今天的南昌已經(jīng)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m.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