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有一個戰(zhàn)士叫雷鋒,有一種精神叫不朽

華夏經緯網 > 軍事 > 軍史鉤沉      2021-03-05 15:02:40

  “有人說雷鋒傻,那是因為他們不能理解崇高?!?/p>

  ——習近平             

  1962年8月15日,一名普通的解放軍戰(zhàn)士因公犧牲。這一天,離他22歲的生日,還有四個月零三天。如果他還活著,今年81歲。

  在今天的人民解放軍各單位的連隊俱樂部、軍史館、文化活動中心等場所,懸掛著十位全軍英模畫像,這位普通的解放軍戰(zhàn)士就位列其中。他就是雷鋒,在人民軍隊燦若星河的英雄系列里,雷鋒和張思德、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蘇寧、李向群、楊業(yè)功、林俊德、張超等一起,濃縮了我軍從建軍時期到新時代的壯麗畫卷。他們身上有著許多相同的高尚品質,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把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他們以自己的行動甚至生命,踐行了忠誠于人民,忠誠于人民軍隊的崇高信念?! ?/p>

  ▲ 全軍英模畫像——雷鋒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這位二十出頭的青年,在軍隊的大熔爐里煅煉、成長,將“為人民服務”熔鑄血液,成為了一個普通而又偉大的戰(zhàn)士。在人民解放軍的行列里,有兩類英雄人物非常鮮明:一類是在戰(zhàn)火中化為金剛的戰(zhàn)斗英雄。堵槍眼、炸碉堡,拋頭顱、灑熱血,視死如歸,這樣的英雄數不勝數,也成就了戰(zhàn)無不勝的人民軍隊的鐵血氣質。另一類是在平凡崗位上為民造福的道德榜樣。攔驚馬、救群眾,幫孤寡、扶弱貧,送愛人間,這樣的道德英雄也同樣數不勝數,將“戰(zhàn)火金剛”與“道德榜樣”融為一體,這在其它任何軍隊里都是不可想像的,而人民軍隊卻讓它們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為人民軍隊的內核就是——“聽黨召喚,為人民服務”,雷鋒無疑是這個“核”中的典型代表。  

  ▲ 雷鋒向戰(zhàn)友介紹汽車節(jié)油的經驗

  自1963年,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至今,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滄海桑田,世事變遷,這個世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一次次被沖刷激蕩,但雷鋒這個名字,依然是信息爆炸時代的高頻詞,總會溫暖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這與其說是一個奇跡,不如說是人們對美好情感和核心價值呵護的結果。

  習主席在不同場合,發(fā)表關于學雷鋒的講話達十幾次之多,發(fā)自肺腑地說“有人說雷鋒傻,那是因為他們不能理解崇高”,擲地有聲發(fā)出“雷鋒精神是永恒的”的著名論斷,展現出從“向雷鋒同志學習”到“雷鋒精神是永恒的”的偉大傳承。這既是對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開啟的半個多世紀學雷鋒活動的歷史回響,也是面對現在與未來,不忘初心將紅色經典進行到底的鄭重宣示?! ?/p>

  ▲ 2018年9月20日,習近平向雷鋒墓敬獻花籃并參觀雷鋒紀念館

  雷鋒精神所代表的人生追求、價值探索,既可以安頓一個人的心靈精神世界,也可以成為時代性、群體性的心靈依托。這種精神所體現的,是人類社會不斷奔向真善美境界的不懈追求,是實現他人利益與自我利益有效結合的至高境界,是代表時代道德高地的一個標桿,不僅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也是我們時代的標桿,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旗幟。

  習主席在給“本禹志愿服務隊”和“郭明義愛心團隊”的回信中,強調要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這為新的時代條件下學習雷鋒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p>

  ▲ 某旅是雷鋒生前所在部隊。多年來,面對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一茬茬官兵內心篤定、信仰如鐵,不斷追尋著雷鋒的足跡

  學習雷鋒,主要是學習雷鋒的精神,讓這種精神成為一種激勵自己樂觀向上、潛心工作、服務人民、追求崇高的不竭動力。10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偉大飛躍,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物質條件越是改善,社會生活越是豐富,利益格局越是多樣,思想觀念越是多元,我們越需要高揚雷鋒精神這面旗幟,我們的社會越需要彰顯主流的價值。

  雷鋒精神絕不是僵化的道德教條,而是與時俱進的時代標桿,始終以開放的品質、崇高的感召、堅韌的追求時時引領著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溫暖彼此、相擁前行。這樣的精神,穿越時空,激濁揚清,是我們戮力實現民族復興征程中永恒的豐碑。

  有一個戰(zhàn)士叫雷鋒,有一種精神叫不朽。

  來源:國防大學 作者:王傳寶


作者:王傳寶
文章來源:國防大學
責任編輯:唐詩絮
軍情熱議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m.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