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爵”上的柱子,是為了顯得很拉風(fēng)?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 文化 > 古今雜談      2023-02-21 10:03:01

  關(guān)于“爵”,最常被討論的兩個問題是:用哪邊喝酒?口沿部分的那兩根小柱子是用來干什么用的?

  第一個問題,細化下來其實是三個問題:

  (1)如果是用“流”喝,有些爵的“流”太寬,嘴不會漏酒嗎?

  (2)如果是用“尾”喝,很多爵的尾太長、太尖,不會戳到自己嗎?

  (3)大概有十分之一的爵底部有灼燒的痕跡,有人據(jù)此認為爵是溫酒器,祭祀時加熱產(chǎn)生香味溝通鬼神,剩余的酒通過“流”倒在地上給鬼神享用。

  針對這些問題,我的答案是:

  (1)爵確實有可能既是飲酒器,又是溫酒器;

  (2)如果用于喝酒,一定是用“流”來喝,一是鋬的位置在流的右端,符合大多數(shù)人右手使用習(xí)慣;二是經(jīng)過實驗,用流喝不至于導(dǎo)致漏酒。

  關(guān)于爵口沿上兩根蘑菇柱的用途,主流的說法有三種:

  第一種說法是“節(jié)制”。有人認為銅柱放在“流”處,若舉杯過高會導(dǎo)致碰觸面部,故而有“節(jié)制”之喻。

  節(jié)制?我們先來看看“商”字是什么意思。上面三個字都為“商”,分別是甲骨文、金文和隸書。甲骨文的“商”,像雙柱三足的“觴”,后金文增加“口”為借音符號,表示借酒具之“商”為“商朝”之“商”。一個政權(quán)的名字用酒器表達,可見“酒”的確是商代的重要特征,史實也證明“酒”是商代亡國原因之一,所以,“節(jié)制”一詞實在與商代無關(guān)。

  此外,后世有很多國家也推行過禁酒、限酒令,但禁、限的都是“酒”本身,不會在酒具上面打主意,通過限制酒具來限酒,這也繞得太遠了吧?

  第二種說法是“提移”。有人認為,爵作為溫酒器使用的時候,在酒溫好后,用“箸”(“筷子”的早稱)或木夾進行提移。

  顯然,這個說法也是靠不住的,因為很多的“柱”根本不在爵的重心,無法用于提移;其次,還有很多爵的“柱”做得很小,比如這幅圖所示,請問該怎么提移?是讓藍翔技校的小哥哥開叉車來提移嗎?

  第三種說法是“過濾”。此觀點認為夏商周喝的都是鬯(chàng)酒,此酒渾濁,所以喝前需要過濾,而兩根立柱就是用于懸掛過濾網(wǎng),類似于今天的袋泡茶。

  這個說法我覺得更離譜了,王公貴族喝酒吃飯,為什么不在旁邊過濾好再端上來,非要自己過濾?你能想象一下這個場面有多尷尬嗎?

  那么,這個立柱最有可能的功能是什么呢?答案是:其實沒什么用,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裝飾。

  《禮記》的《禮器》篇對酒器和使用者身份的關(guān)系有如下說法:人的身份尊卑,可以通過禮器大小區(qū)分,有以大為尊的,包括宮殿規(guī)模、器皿形制、棺槨厚度、墳包的高度,越大的身份越尊貴;也有以小為尊,也就是宗廟祭祀中,尊貴的人用爵獻祭,卑賤者要用散;尊者舉觶飲酒,卑者舉角飲酒。容量越小的越尊貴。

  這四種容器有多大呢?春秋禮制的“五爵”之說有記載:一升曰爵,二升曰觚(gū),三升曰觶(zhì),四升曰角,五升曰散(據(jù)王國維考證,“散”就是斝)。

  想象一下,眾愛卿聚眾喝酒,端起杯子的時候,別人的酒具都沒有柱子,就我有,是不是顯得很拉風(fēng)?

  可見,爵的“功能”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酒器;第二,在祭祀中或者其他儀式中的禮器;第三,政治中劃分等級的“名器”。問題又來了,青銅酒器那么多,為什么單單選中“爵”作為政治等級的象征呢?

  (1)爵的使用范圍很廣,作為貴族常用器物,普通貴族都可以使用,而其他酒器則有許多限制。因此,爵既有最高層的行禮主導(dǎo),又有最基層的行禮基礎(chǔ)。

  (2)在多種飲酒器中(如爵、觚、觶、角、斝等等),“爵”的地位最高,比較適宜用作表示貴族身份的詞語。

  (3)爵既有確定的觀念內(nèi)容,又有精美的感性形態(tài),用于各種場合都顯尊貴,實在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利器。

  文/楊學(xué)濤(文史學(xué)者)

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zé)任編輯:虞鷹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m.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