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空軍和航空工業(yè)集團參與支持的電影《長空之王》于4月28日全國公映。影片首次聚焦新時代空軍試飛員,揭秘最新型戰(zhàn)機的幕后故事。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新聞發(fā)言人周國強表示:“《長空之王》是一部致敬英雄的電影,它致敬的是我們民族英雄精神,集體主義英雄的精神,也致敬英雄的試飛員”。
航空發(fā)展史上,飛機性能記錄和重大技術突破幾乎都由試飛員首先完成。任何一個國家,想建立強大的航空工業(yè),都離不開一支優(yōu)秀的試飛員隊伍。自1952年中國空軍的第一支試飛部隊成立至今,我國每一種新機型的誕生,都凝聚著一代試飛人的心血,他們用熱血、青春乃至生命推動著新中國航空武器裝備不斷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這個英雄群體值得我們細細溯源,從頭講述,將他們的事跡和精神展示在聚光燈下,進入大眾視野,被知曉、被銘記。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中國空軍試飛員——
1998年3月23日,殲-10戰(zhàn)機首飛成功。這一天,標志著中國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第三代國產(chǎn)戰(zhàn)機問世,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shù)能夠自主研制第三代戰(zhàn)機的國家。
殲-10戰(zhàn)機新技術采用率達60%以上,這在航空史上前所未有。在殲-10的研制中,中國試飛員全程參與了飛機的設計生產(chǎn),對殲-10改進提出了上千條意見建議,他們的飛行經(jīng)驗,對于設計起到了很大幫助。當殲-10戰(zhàn)機全部試飛課目完成時,英雄的中國試飛員們創(chuàng)造了第三代戰(zhàn)機試飛“零墜毀”的世界奇跡。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機動性、超視距空戰(zhàn)、電子對抗為標志的第三代戰(zhàn)機已經(jīng)在國外陸續(xù)亮相。1978年,美國F-16戰(zhàn)機服役。1985年,蘇聯(lián)蘇-27戰(zhàn)機服役。加快提升武器裝備水平,成為當時我國空軍建設的緊迫任務。1986年,鄧小平作出批示,被稱為“十號工程”的中國第三代戰(zhàn)機研制計劃正式立項,這就是后來的殲-10。
那時候,由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二代戰(zhàn)機還沒有定型生產(chǎn),要自己搞一種飛機,對中國當時來說確實是太難了。
第二代和第三代戰(zhàn)機座艙內(nèi)部結構對比明顯不同。
為培養(yǎng)三代機試飛員,空軍從全軍范圍內(nèi)挑選了24名飛行員,開始專門培訓。但第一次看到三代機數(shù)字化、信息化的座艙時,這些精挑細選來的飛行員們一下子全蒙了。原來二代機都是一個表一個表,表有高度、有速度、轉速,像手表似的有一個針?,F(xiàn)在上面是塊屏幕,所有的信息,高度、速度、航向全在上面,用一個數(shù)字表示。好多飛行員因為沒有見過,反應不過來。
當時參與培訓的外國飛行教官說,中國人也許能設計制造出先進的三代戰(zhàn)機,但是中國沒有飛行員能駕駛三代戰(zhàn)機。
時隔多年,殲-10首飛雷強仍記得這句話所帶來的刺痛。年輕的試飛員們憋著一口氣,爭分奪秒,輪流上機練習,從最基礎的適應性訓練做起,一步步適應三代機全新的數(shù)字化操縱界面。面對隨機出現(xiàn)的平顯畫面,0.3秒一次的頻率進行100次判斷,一次也不能出錯。最終,雷強第一個通過了全面測試。他說:“得爭一口氣。”
由于新型戰(zhàn)機研制周期較長,一部分當年選拔出來的試飛員,在達到最高飛行年限后陸續(xù)退出。而后從空軍試飛大隊和技術軍官中選拔了第二批試飛員,成立了“新殲機”試飛小組。1991年,殲-10試飛員小組成立大會在611所召開,小組組長由試飛老英雄黃炳新?lián)巍?/p>
為了精干隊伍和提高效率,試飛小組中又選拔出9人全面介入新型飛機的設計,開創(chuàng)了中國試飛員直接參與飛機設計的先河。
殲-10的設計圖。
這是第一次,試飛員從設計之初就加入了設計研發(fā)團隊。大家一起摸著石頭過河。“那時候我們看著設計圖,覺得這個飛機飛不起來,這是我們飛行員的局限性,因為之前都沒見過!”雷強還記得第一次看見殲-10的電傳操縱系統(tǒng)時的震撼,“第一次發(fā)現(xiàn)飛機里的東西,我全不認識”。
試飛員直接參與飛機設計,不僅使新研制的飛機更便于操控,還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整體研制進度。試飛員們對殲-10改進提出了上千條意見建議,他們的飛行經(jīng)驗,對于設計起到了很大幫助。諸如殲-10的駕駛桿、油門桿,當初都是試飛員們用橡皮泥捏出來的。油門桿上的9個按鈕應該怎么布置,怎么樣才能既舒服,又能把幾個手指都利用起來,這都是飛行員提出來的。再比如控制系統(tǒng),雷強在試飛時發(fā)現(xiàn)拉桿時反饋的力量過大,就要求設計人員逐漸往下減,直到合適。然后又讓許多飛行員來試用,直到大家都認可?! ?/p>
1997年,殲10飛機完成總裝。
雷強提出各種改進設計建議100多項,被譽為半個總設計師。他沒有上過大學,在航校學的基礎理論底子不厚。但他下苦工在航空力學、材料學、航空電子,甚至氣象學領域,只要與飛行相關的他都學。為了與外國專家交流,他還自學英語、俄語。有空就跑到裝配車間,對飛機的各個系統(tǒng)、零件乃至一顆鉚釘,都看得明明白白。十數(shù)年下來,他對飛機的任何一個橫截面和截面都了如指掌。他說:“我不是天才。但我看飛機是透明的?!?/p>
一般來說,新機研制時采用新品率通常只有30%,作為跨代飛機,殲-10卻承載著60%以上的高新技術。新品率越高,風險性越大。當時,90%以上的人都對這架飛機完成首飛沒有信心。
1998年3月23日,是中國航空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個歷史性時刻。經(jīng)過科技人員和中國空軍試飛員潛心打磨的殲-10“001”號戰(zhàn)機終于迎來首飛,雷強擔任首席試飛員。這一天,從早晨就開始進場,一直等到下午天氣才好一些?! ?/p>
1998年,殲10飛機01架首飛。
首飛前,雷強對總設計師宋文驄說:“老爺子你放心,我保證把飛機給你弄到跑道上,摔也給你摔到跑道上?!?/p>
最開始沒人覺得這飛機能飛得上去,試飛員覺得不行,一些專家也說不行??蛇@個時候不一樣了,雷強感覺心里很有數(shù),他參與了殲10戰(zhàn)斗機的研發(fā)全過程,了解這架飛機在各個室里邊做過的試驗。但在首飛之前,沒人能打包票。雷強心如擂鼓,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把飛機帶回來——萬一出了問題,也要知道傾注了這么多年的心血、努力,究竟是哪兒出了問題。
首席試飛員雷強駕駛這架凝聚著千千萬萬航空人心血和夢想的飛機起飛了。“按計劃,我在近空繞行三圈就下來,但油量表顯示充足,就申請能不能再飛一圈?!崩讖娬f,經(jīng)過指揮員同意,自己又做了一次通場后落地。這次飛行,他創(chuàng)造了出廠試飛史上的10項第一。從此,我國有了自主研制生產(chǎn)的第三代戰(zhàn)機,我國的航空工業(yè)和空軍力量建設走向一個全新階段。
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手舉鮮花與試飛員雷強流淚擁抱。
飛機平安落地那一刻,現(xiàn)場歡騰。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手舉鮮花相擁。雷強回憶:“我們一擁抱,宋總說了一句‘小雷,謝謝你!’這一下子我就有點忍不住了,眼淚就流出來了……”雷強抱著宋文驄失聲痛哭:“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戰(zhàn)斗機啊!”
首飛不易,定型更難。國外所有的第三代戰(zhàn)機試飛周期均占型號研制周期5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了80%。蘇-27的原型機經(jīng)過了10年的試飛之后把項目全局推翻,直至T10S才設計定型;美國的F-16邊飛邊改,前后經(jīng)歷了30年時間;而殲-10試飛周期僅占整個型號研制周期的30%。
殲-10飛機首飛成功后,相關機構提出“加快試飛、加速定型”方案和部隊“領先試用”的決策。研制團隊再接再厲,全力投入到后續(xù)研制工作中。殲-10飛機定型試飛采用了以往從未用過的試飛技術,進行了以往從未曾進行的試飛科目。
殲-10主力試飛員李中華。
1999年12月20日,是李中華生命中重要的日子。這天,他第一次駕駛殲-10飛上藍天?,F(xiàn)代化的座艙,全新的航電系統(tǒng),超強的機動靈活性,殲-10的一切都令他興奮不已。在殲-10戰(zhàn)機的定型試飛中,李中華作為主力試飛員共完成了57個一類風險課目,提出10多項設計改進意見和建議,使殲-10戰(zhàn)機的多項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他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飛出了殲-10的最大飛行表速、最大動升限、最大過載值、最大迎角、最大瞬時盤旋角速度和最小飛行速度6項國內(nèi)紀錄。
殲-10飛機試飛是一個群體的事業(yè),除了試飛英雄雷強、李中華,還有湯連剛、張景亭、徐勇凌、梁萬俊、錢學林、李存寶、李勇、何斌斌以及許多試飛員,大家都是憑著一腔熱血在試飛。張景亭曾創(chuàng)造遠遠超過指標的大側風著陸記錄,梁萬俊曾在萬米高空空滑迫降,徐勇凌突破了鴨式布局飛機的空中加油難關……中國空軍試飛員們以精湛的試飛技術,攜手把殲-10飛機飛行包線推向到前所未有的邊界,為殲-10飛機最終定型做出了重大貢獻。
國外的三代機試飛中,無一例外都有摔飛機的慘痛經(jīng)歷。然而在殲-10的試飛中,雖然平均每飛行10分鐘就會出現(xiàn)一個故障,最短的僅1分鐘,但從沒有一次事故導致機毀人亡,這堪稱是試飛史上的“零傷亡”奇跡。
殲-10戰(zhàn)機列裝部隊。
從1986年的第一張草圖開始,到2004年殲-10戰(zhàn)機正式列裝部隊,殲-10列裝“使我軍裝備實現(xiàn)了由‘捉襟見肘’到‘得心應手’的轉變?!? 殲10系列飛機的研制成功,實現(xiàn)了從引進、消化吸收、改型研制到獨立自主研制的跨越,極大增強了國防科技工業(yè)的整體實力,對鞏固國防、維護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具有重要意義。
綜合整理自:新華社、央視網(wǎng)、中國新聞網(wǎng)、中國軍網(wǎng)、中國軍視網(wǎng)、@央廣軍事、北京日報、中國航空報、封面新聞、航空工業(yè)微信公眾號等媒體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m.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