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視角述說長征歷史
——讀《紅色文物中的長征》
■陳 力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編著,江琳、王海蛟、王希撰稿的《紅色文物中的長征》(廣西人民出版社)一書與廣大讀者見面了。因為曾在軍隊中從事土地革命戰(zhàn)爭史研究多年,我看到這個研究領域中又有新的成果出現(xiàn),自然感覺親切和高興。
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譜寫的英雄史詩,是改變中國命運的驚天壯舉。長征的勝利,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新的偉大進軍。長征中,紅軍指戰(zhàn)員用熱血和生命鑄就的不朽的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勵億萬中國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正因為紅軍長征在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發(fā)展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故這段歷史是黨史軍史的研究重點和熱點,相關的著作非常多。盡管如此,《紅色文物中的長征》一書因其獨特之處在眾多關于長征的著作中仍然值得一提。
這本書不同于一般以時間為軸敘述紅軍長征歷史的書籍,而是選擇與長征相關的革命文物作為展開研究的切入點。我們黨領導人民軍隊為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進行了包括紅軍長征在內的長達22年的武裝革命斗爭,在這一過程中留下眾多革命遺址遺跡和文物。這些革命文物見證了黨和人民軍隊的光輝歷史,無聲敘述著那段金戈鐵馬的烽火歲月,是中華民族紅色基因庫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每一件文物背后,都隱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需要研究者盡可能地去發(fā)現(xiàn)它、還原它,并努力重構與之相關的歷史過程。
本書作者充分認識到革命文物在弘揚長征精神、講好長征故事方面的獨特價值和作用,利用長期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工作,熟悉中國革命史特別是革命文物與長征文物的有利條件,精心選取了30件與紅軍長征密切相關的革命文物,如紅軍搶渡湘江時繪制的《灌興全之間路線圖》、強渡烏江用過的棕繩、瀘定橋上的鐵索鏈、過雪山時穿過的防滑釘鞋、直羅鎮(zhèn)戰(zhàn)斗中繳獲的敵人手槍、毛澤東接受斯諾采訪時戴過的八角帽等。依托一件文物,講述一段故事,還原一段歷史,從而把長征中的重要節(jié)點、主要戰(zhàn)役戰(zhàn)斗、重大事件、著名英烈等串聯(lián)起來,形成相對完整的史實鏈條,一部紅軍長征史便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認真閱讀這一個個故事,就能基本了解紅軍長征的歷史過程,從中感悟到紅軍指戰(zhàn)員“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理想信念和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加深對長征歷史和長征精神的認識理解。
本書編者嚴格遵循黨中央關于歷史問題的多個決議,在尊重和依據(jù)史實的同時,堅持黨性原則,注重從弘揚革命傳統(tǒng)、傳承長征精神的角度解讀文物、敘述史實,較好地處理了政治性與學術性相統(tǒng)一的問題。前些年,國外某出版物稱,根據(jù)他們的調查采訪,紅軍在瀘定橋根本沒有打過仗,是大搖大擺走過橋的,“飛奪瀘定橋”是虛構編造出來的。這種論調罔顧史實、用心險惡,目的是抹黑我們的黨和人民軍隊,誤導那些不了解歷史的年輕人。書中以瀘定橋上的一段鐵索鏈為依托,詳細敘述了紅軍“晝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窮追奪瀘定”的整個戰(zhàn)斗過程,不僅還原了真實發(fā)生、撼人心魄的長征故事,也起到了正本清源、廓清迷霧的作用。
這些年,各地對紅色資源更加重視,隨之也出現(xiàn)了一些對紅色資源發(fā)源地表述的差異。例如,中央紅軍在長征中首次戰(zhàn)略方針的調整,即通常所說的戰(zhàn)略“轉兵”究竟是在哪里完成的,是湖南的“通道轉兵”還是貴州的“黎平轉兵”。作者把兩種觀點的來龍去脈在書中呈現(xiàn)出來,便于讀者更為全面詳盡地了解長征歷史。
由于本書采取了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使距今已經近90年的紅軍長征史不再是一個個概念與數(shù)字,而是變得生動立體和鮮活起來,增強了全書的可讀性,更容易引起讀者的關注和興趣。一本歷史書籍要發(fā)揮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作用,前提是要人們喜歡看也能看得下去?!都t色文物中的長征》一書做到了這一點。相信這本紅色題材書籍,會以它的獨特之處贏得廣大讀者的喜愛。
習主席強調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閱讀了解紅軍長征的歷史,可以使年輕一代從中獲得人生啟迪,從長征精神中獲得奮發(fā)向上的勇氣和力量,在新時代新的長征路上攻堅克難,勇往直前。如此,我們的國家就會越來越繁榮富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能早日實現(xiàn)。這也是這部有關紅軍長征的新書出版發(fā)行的一個重要現(xiàn)實意義。
作者:陳力
文章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唐詩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