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傳播,從被看見開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從今天起,推出系列報道《古韻新風》,用最創(chuàng)新的技術、最新潮的藝術來表達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文明和最深邃的思想。
說起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能不提浙江。萬年上山、八千年跨湖橋、七千年河姆渡、五千年良渚,如此嚴密完整的考古證據鏈在同一個省份,放眼全國,實屬罕見。在“萬年浙江”中,實證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遺址熠熠生輝,作為“文明之光”,我們只能通過挖掘的文物和遺跡去暢想先民們的智慧,然而在今天,浙江卻用自己最擅長的先進的數字技術為我們還原了五千年前的社會,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五千年前的震撼。
之江文化中心,浙江的文化新地標,聚集了浙江省博物館、圖書館、非遺館、文學館和公共服務中心,這里每天都在做著“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事情。新時代的浙江文化,我們從這里打開。
從5000多年前在桑林中發(fā)現蠶,到馴養(yǎng)家蠶,再到栽桑養(yǎng)蠶、傳承編織技術,絲織業(yè)凝結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浙江這一筆,筆墨濃厚。位于湖州的錢山漾遺址中,發(fā)現了多種以桑蠶絲為原料的織物。這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fā)現最早的絲綢產品,距今已有4400年至4200年。絲綢,見證了東方文明走向世界的夢想,對中華文化的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坐落在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則依然承擔著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任,讓新時代的絲綢之路依然熱鬧繁榮。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去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其中不少年輕人熱衷于發(fā)現一些神態(tài)生動、富有喜感的文物,并把它們分享到網上,還給它們一個可愛的稱呼——“博物館顯眼包”。在浙江省博物館的陶瓷展區(qū),一件保存千年、東晉時期的“牛形燈”就受到了大家的關注和熱捧,1600多年前的東晉手電筒長啥樣呢?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總有一個時刻、一個側面能夠喚起年輕人的文化基因。從小百花越劇院的《新龍門客?!贰耙黄彪y求”到亞運期間短視頻《丹青游》讓傳世名畫中的“主角”降臨杭州,年輕人正在成為推動傳統(tǒng)文化“活”起來的主力軍。讓我們認識兩位。
往事“越”萬年,它們就像滿天星斗,在天空中永恒閃爍。新一代的年輕人則在承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用多元的方式進行傳承和創(chuàng)新。文化自信正在新時代的年輕人心中扎根生長,他們也讓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出新的時代光彩。
監(jiān)制丨馮旭宏 李琳 高珧導演丨姚勤 王婧一編輯丨劉曉晨 毛博 孫銳 張雨妍記者丨夏周 李欣蔓 于晨 楊少鵬 王玥韓雨婷攝像丨嚴逸倫 王杰 林侃 劉浪 穆亮 馬迅 陳沿青 劉英杰 陶高旸 倪錚 金堅 羅瀟 沈思維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m.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