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上午全球最大的恐爪龍足跡“福建足跡”新聞發(fā)布會在福建博物院舉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福建龍巖上杭龍翔恐龍足跡群發(fā)現(xiàn)的大型恐爪龍類恐龍足跡是已知全球最大的恐爪龍類足跡,并建立了新的足跡屬種——“英良福建足跡”。
福建龍翔恐龍足跡群現(xiàn)場照片
2023年,考察隊在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zhèn)龍翔大道附近發(fā)現(xiàn)的大規(guī)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被正式命名為福建龍翔恐龍足跡群,相關論文發(fā)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經(jīng)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中國科學院的專家評審組評審,該足跡群被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評選為“中國美麗化石“。
龍翔恐龍足跡點巖性為晚白堊世沙縣組泥質粉砂巖,含化石層發(fā)育浪成波痕、泥裂、雨痕以及生物潛穴等沉積構造,代表了干濕交替的氣候和半干旱的濱湖環(huán)境。足跡點具有面積大、保存好、多樣性強的特點,目前已產(chǎn)出恐龍足跡包括了大型蜥腳類,鳥腳類,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8種造跡恐龍。其中兩趾型的恐爪龍類足跡有12個,從大小和形態(tài)上可以很明顯地劃分為來自兩類恐爪龍的不同類型。
恐爪龍是一類生活于晚侏羅世至白堊紀的肉食性或雜食性獸腳類恐龍,《侏羅紀公園》里著名的伶盜龍和傷齒龍等都是該分類群的成員。它們身披羽毛,后足的第二趾具有巨大的鐮刀狀爪子,被稱為“殺戮爪”,在行進時殺戮爪通常會向上抬起,從而在地面上留下由第三、四趾組成的二趾型足印。鈕科程講到,盡管從獨特的二趾形態(tài)可以輕易地辨別出這些足跡來自恐爪龍類,但要從眾多恐爪龍類成員中找出真正的造跡者,并沒有那么容易。在接下來兩年多的時間里,團隊為了弄清足跡背后的神秘主人做了大量的調查,重新梳理測繪了全球的恐爪龍類足跡,并對多個性狀做了對比分析。
英良福建足跡復原圖
據(jù)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介紹,在兩種不同的恐爪龍足跡中,較小的形態(tài)類型包括一個孤立足跡和一道由5個足跡組成的行跡。足跡平均長約11厘米,所有足跡都顯示出了鋒利的爪痕,且其中第三趾的爪痕最為突出,每只足跡都有一個短而圓的腳跟印痕,相較于其他恐爪龍類足跡,龍翔的小型二趾足跡更符合伶盜龍足跡(Velociraptorichnus)的鑒定特征,其造跡者可能為真馳龍類。而另外一種更加引人注目大型二趾足跡共有6枚,其中5個足跡組成了一道行跡,足跡平均長約36.4厘米,寬16.9厘米,遠超過之前發(fā)現(xiàn)的山東馳龍足跡的長度(28.5厘米),是當今中國乃至全世界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恐爪龍類足跡。
據(jù)了解,該足跡保存清晰且足趾細長,其中數(shù)個足跡的第三趾近端附近都顯示有一短小的圓形印跡,這是由不完全著地的“殺戮爪”造成的。從形態(tài)上看,龍翔的大型二趾足跡并不符合以前所建立的所有恐爪龍類足跡屬的特征。基于研究需要,研究團隊建立了新的足跡分類群,為致敬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在福建恐龍學科建設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貢獻,便將這類足跡命名為了"英良福建足跡"(Fujianipusyingliangi),其極有可能是某種大型傷齒龍類的杰作。
英良福建足跡現(xiàn)場圖照片
著名恐龍學者,《侏羅紀公園》古生物顧問、愛丁堡大學斯蒂芬·布魯薩特(Stephen Brusatte)評價,“在白堊紀中期的亞洲,大型異特龍類逐漸淡出,暴龍類和大型恐爪龍類這兩個標志性恐龍群體似乎都在試圖摘取中型掠食者的王冠,英良福建足跡的造跡者是其中一次大膽的嘗試”。
據(jù)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zhí)行館長、考察隊領隊鈕科程介紹,福建龍翔恐龍足跡群的正式命名,讓它作為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有了真正的“科學身份證”。同時,"英良福建足跡"的發(fā)現(xiàn)更是極大地拓展了恐爪龍類足跡的尺寸范圍,代表了恐爪龍類在亞洲的一次獨立的體型巨大化嘗試,顯示了福建龍翔恐龍足跡群的巨大研究潛力,對于我國晚白堊世恐龍動物群的研究同樣有著重要意義。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馮家照 高建進 張詩瑤)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m.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