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馬燈的光芒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 軍事 > 軍史鉤沉      2025-03-27 15:58:29

  馬燈的光芒

  ■向賢彪

  馬燈,即可以手提、能防風雨的煤油燈,因騎馬夜行時能掛在馬身上而得名。筆者到一些紅色場館參觀見學,時常與一盞盞馬燈不期而遇。穿過歷史的煙云,與馬燈有關(guān)的故事在口口相傳中浸潤心田,凝結(jié)成恒久厚重的精神力量。

  一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茍壩會議陳列館內(nèi),有一尊毛澤東同志身披外套、提著馬燈疾步行走的雕塑,還原的是茍壩會議期間毛澤東夜半趕往周恩來住處共商作戰(zhàn)計劃的情景。

  時間追溯到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茍壩村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就是否進攻打鼓新場進行討論。打鼓新場只有黔軍兩個團把守,但碉堡工事堅固,更危險的是,在打鼓新場西北方向的魯班場,駐有國民黨中央軍周渾元部3個師,近5萬人。距打鼓新場百公里外,還駐有國民黨重兵。

  會上,毛澤東認為,如果貿(mào)然進攻打鼓新場,勢必使中央紅軍腹背受敵,極有可能遭遇全軍覆滅的危險,堅決主張不能打。但毛澤東的意見遭到否決。會議決定,由周恩來起草進攻打鼓新場的作戰(zhàn)命令,11日清晨下達。

  回到住所的毛澤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決定立即去找住在3里地之外的周恩來。茫茫夜色中,毛澤東手提一盞馬燈,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山野的田埂小路上。毛澤東來到周恩來的住所時,周恩來已擬好作戰(zhàn)命令。毛澤東要求暫緩下達作戰(zhàn)命令。經(jīng)過一番思考,周恩來不再猶豫,堅定地支持毛澤東。隨后,兩人趕到朱德的住所,說服朱德不再堅持原先的意見。3月11日的會議上,毛澤東的正確意見被大家接受,放棄了進攻打鼓新場的作戰(zhàn)計劃。

  后來,周恩來在《黨的歷史教訓》中回顧:“別人一致通過要打……但毛主席回去一想,還是不放心,覺得這樣不對,半夜里提馬燈又到我那里來,叫我把命令暫時晚一點發(fā),還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見,一早再開會議,把大家說服了?!?/p>

  從大局出發(fā)才能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危急關(guān)頭,毛澤東以黨和紅軍的前途為重,耐心說服持不同意見的同志,最終形成事關(guān)戰(zhàn)略全局的共識。毛澤東黑夜獨行手提的那盞馬燈,閃耀著真理之光,照亮勝利的征途。

  二

  福建省長汀縣博物館,一盞只剩下金屬骨架的馬燈靜靜地陳列在玻璃柜中。這盞馬燈的主人,正是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透過銹跡斑斑的馬燈,當年的戰(zhàn)斗情景仿佛歷歷在目。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何叔衡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堅持游擊戰(zhàn)爭。1935年初,何叔衡與瞿秋白、鄧子恢等一批中央領(lǐng)導同志從瑞金轉(zhuǎn)移到長汀縣四都鎮(zhèn)小金村。休整一段時間后,他們于2月21日從小金村出發(fā),準備到永定縣(今龍巖市永定區(qū))同張鼎丞領(lǐng)導的紅軍游擊隊會合。為確保安全,他們只能白天藏在深山密林里,夜晚摸黑行走。山高林密、道路崎嶇,年近六十并高度近視的何叔衡,提著馬燈走在前面為大家探路。

  1935年2月24日凌晨,他們在梅逕村被敵人包圍。經(jīng)過激戰(zhàn),紅軍護衛(wèi)隊傷亡過半。大家決定分散突圍,繼續(xù)到永定縣找張鼎丞的部隊。連續(xù)行軍,身體虛弱的何叔衡實在走不動,只能由警衛(wèi)員扶著或背著走。敵人尾隨上來,槍聲越來越近。何叔衡對隨行的鄧子恢說:“子恢,我實在走不動了,不能拖累大家。你們快走,我會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闭f罷,他舉起手槍對準自己的頭部。鄧子恢眼疾手快,一把奪過手槍,讓警衛(wèi)員架著他繼續(xù)前行。艱難地走到一個山崖口,何叔衡猛地推開警衛(wèi)員,跳下山崖……

  “叔翁辦事,可當大局”,毛澤東曾用這8個字稱贊比自己大17歲的何叔衡。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何叔衡不惜拋家舍業(yè),為革命奔走,自稱“忘家客”。在艱苦的斗爭歲月,他勇于擔當,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檢察、民政、司法部門擔任要職,堅持實事求是,注重調(diào)查研究,對待工作一絲不茍;在面臨生死考驗的嚴峻關(guān)頭,他毅然選擇犧牲自己、掩護同志們脫險。那盞閃爍在黑夜叢林中的馬燈,是共產(chǎn)黨人的信仰之燈。

  三

  江西省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陳列著一盞銹蝕嚴重的馬燈。它寄寓著一位母親盼兒歸來的無限深情與期盼。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中央紅軍被迫實施戰(zhàn)略轉(zhuǎn)移。10月17日晚至10月20日凌晨,8.6萬名中央紅軍先后從8個主要渡口渡過于都河,踏上長征路。

  于都縣銀坑鎮(zhèn)窯前村有一戶人家,女主人名叫鐘招子,生養(yǎng)了10個兒子。鐘招子不識字,卻深明大義,懂得紅軍是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隊伍,是為老百姓打仗的。紅軍擴紅時,她毅然將10個兒子中的8個送到部隊,只留下年幼的曾林梅、曾林桃相依為命。1934年10月,她的8個兒子同時從家鄉(xiāng)出發(fā),踏上長征路。臨別時,鐘招子對兒子們說:“一定要打勝仗,媽等你們回來?!?/p>

  丈夫早逝,鐘招子獨自挑起家庭的重擔。夜深人靜時,她常常坐在老屋門前,點起一盞馬燈,等待出征的兒子回來。這一等就是好多年,鐘招子的眼淚流干了,青絲變白發(fā),也沒有等來兒子的身影。后來,她的眼睛哭壞了,晚上仍摸索著點亮馬燈。“我的眼睛看不見了,但馬燈不能滅,要讓兒子看清回家的路?!彼胗梦⑷醯臒艄猓樟羶鹤踊丶业穆?。

  長征,是一條走向新生之路,也是一條充滿犧牲之路。于都縣有記載的16000多名紅軍烈士中,就包括鐘招子的8個兒子。為了寄托對兒子的思念之情,鐘招子在村后竹篙嶺的一棵大樹下,修了一座空墳冢,刻下8個兒子的名字。彌留之際,她反復念叨:“把我埋在兒子們身邊……”

  從革命歲月到和平年代,有多少母親,為遠行的兒女點亮一盞燈;有多少兒女,再也沒有機會見到燈下的母親。21歲的黃繼光挺胸迎向敵人機關(guān)槍噴吐的子彈,不滿19歲的董存瑞高擎哧哧冒煙的炸藥包,不滿19歲的陳祥榕以“清澈的愛,只為中國”感動無數(shù)人,他們的身后都有一位偉大的母親,都有母親盼望兒子歸來而留下的一盞燈。這盞燈凝結(jié)著母親的深情,更寄寓著生生不息的家國情懷。燈光里,我們看到千千萬萬母親的期盼。她們重復著一個話題:“我兒戰(zhàn)斗勇敢嗎?”


文章來源:中國軍網(wǎng)-中國國防報
責任編輯:唐詩絮
軍情熱議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m.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