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王建民:臺灣超穩(wěn)定政治結構特征及內在原因

王建民

 王建民,陜西耀縣人,1960年生。中山大學經濟學學士,法學(社會學)碩士。1986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工作至今,研究員。北京聯(lián)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國亞非發(fā)展交流協(xié)會理事。已出版《海峽兩岸經濟貿易投資大全》、《臺灣何處去》、《海峽季風——多棱鏡下兩岸關系透視》、《臺灣政商家族》、《塑膠霸主——王永慶》、《臺灣軍力》、《臺灣的“黑金政治”》、《臺灣省地理》、《臺灣黑社會內幕》、《臺灣地方派系與權力結構》、《民進黨政商關系研究》、《國民黨下臺內幕》等。

作者 王建民

    盡管近年來臺灣政局形勢復雜多變,新型政黨涌現(xiàn),尤其是號稱“白色力量”的柯文哲主導成立的臺灣民眾黨頗受關注,但臺灣政治結構呈現(xiàn)藍綠二元超穩(wěn)定政治結構,其他政治勢力尚難取代國、民兩黨之地位。

    臺灣政治結構總體上呈現(xiàn)藍綠二元結構,藍綠的主導力量一直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及其權力爭奪。臺灣政治民主化之后,臺灣領導人的選舉,盡管每次都有兩組以上政治勢力參選,但基本上一直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競爭,并呈現(xiàn)典型的輪流執(zhí)政形態(tài)。在李登輝由威權轉變?yōu)槊襁x之后,民進黨的陳水扁執(zhí)政8年,隨后國民黨的馬英九執(zhí)政8年,目前民進黨的蔡英文執(zhí)政將滿4年,也很可能再次實現(xiàn)執(zhí)政8年目標。即使未來蔡連任失敗,或2024年民進黨繼續(xù)執(zhí)政,都充分說明臺灣政治權力主要在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黨之間進行。其他政黨包括臺灣民眾黨均難以改變這一政治結構。即使未來郭柯持續(xù)結盟甚至取得政權,也只是臺灣政治發(fā)展的偶然,不會是常態(tài),未來在較長時期內仍是藍綠二元結構下的國、民兩黨的政治較量與對臺灣政局的主導。

    在地方權力結構方面,縣市長選舉也基本上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權力爭奪。盡管在過去各屆縣市長選舉中也會出現(xiàn)個別無黨籍或其他黨籍人士,但在政治理念或政治陣營上不是藍的就是綠的,真正的無黨籍甚少。如前花蓮縣縣長無黨籍的付崑其,其實一直是藍營的一員,在大選中支持國民黨候選人,甚至較許多國民黨政治人物還藍。金門縣前縣長也曾是新黨籍的,是藍營的。目前臺北市長是無黨籍的柯文哲,自稱“白色力量”,但他是在與民進黨合作并通過與民進黨候選人公平競爭中勝出的,實際上是代表綠營參選而當選的,也屬泛綠陣營的一部分。他自稱或許多民調資料均證明,柯支持民眾中的一半以上是綠營選民。而其他政黨很少有實力當選單一選舉的縣市長。

    在復數(shù)多席次的“立法院”選舉中,盡管每次參選的政黨或政團以及無黨籍人干甚多,近幾屆以及即將進行的新一屆選舉更為典型,但基本上仍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競爭,其他政黨或無黨籍當選者不多。本屆“立法院”第三大黨時代力量黨也只有5席,與第二大黨國民黨35席差很遠,在黨內權力斗爭之后有人投奔民進黨,席次降為3席。新一屆“立法院”選舉競爭更為激烈,柯文哲的臺灣民眾黨加入,但主角依然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均有取得50席左右的能力,其他單一政黨最多在10席左右,而且是非常態(tài)的,缺乏持續(xù)性。

    縣市議會及基層選舉情況有所不同,呈現(xiàn)國民黨、民進黨與無黨籍三股勢力的競爭。尤其是在基層選舉中,無黨籍當選者比例甚高,當選人數(shù)甚至超過民進黨,但因不是一個政黨或政團,無法形成一個更大的整體力量,只是與國民黨、民進黨進行不同的結盟或競爭。

    臺灣政治結構相對穩(wěn)定及呈現(xiàn)國、民兩黨競爭狀態(tài)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臺灣社會主要矛盾決定的,統(tǒng)獨或“獨與不獨”將臺灣分割成藍綠兩大陣營,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藍綠二元政治結構:認同或支持“臺獨”及“抗中”、“反中”者形成泛綠陣營,不認同“臺獨”或傾向統(tǒng)一以及對大陸友善者構成泛藍陣營。二是臺灣政治法律制度強化兩黨政治,壓縮或不利小黨生存發(fā)展。三是國民兩黨有較多的資源與完整的運作機制,吸引了較多的優(yōu)秀人才,其他政黨資源與人才有限。

     不論明年初兩場選舉結果如何,臺灣藍綠二元政治結構以及國、民兩黨主導政局的大勢依然不會改變,而且還會持續(xù)較長時間。(作者 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華夏經緯網(wǎng)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