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福建的“簪花”、廣東的英歌舞、甘肅的社火……今年春節(jié),不少傳統(tǒng)民俗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走紅,不僅帶火了當?shù)芈糜?,吸引更多年輕人愛上傳統(tǒng)文化,更向全世界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和風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如何發(fā)掘民俗文化的獨特價值?如何讓傳統(tǒng)民俗在新時代煥發(fā)別樣光彩?本期特邀請傳統(tǒng)民俗傳承人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傳統(tǒng)民俗火“出圈”以后如何“長紅”。
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第二小學的學生在大課間表演安塞腰鼓。新華社發(fā)
人們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qū)大郭鎮(zhèn)于底村文化廣場進行民俗表演。新華社發(fā)
貴州省榕江縣三寶侗寨舉辦的“薩瑪節(jié)”活動上,當?shù)厝罕娫谖璧静蔟垺P氯A社發(fā)
穿在身上 掛在心上
講述人:福建省非遺項目豐澤蟳埔女服飾代表性傳承人 黃晨
這個春天,我們小漁村又“火”了一把。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游客慕名來到泉州蟳埔,戴上簪花,穿上大裾衫和闊腳褲,站在蚵殼厝旁拍照。作為非遺傳承人,今年我過得既忙碌又開心。雖然已年過花甲,我還是和幾十年前一樣,為大家認認真真做衣裳、仔仔細細插簪花。我始終覺得,弘揚蟳埔女習俗,不但要把傳統(tǒng)服飾穿在身上,更要時刻把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文化掛在心上。
頭戴簪花的游客在福建省泉州市蟳埔村游覽。新華社發(fā)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我們蟳埔的文化習俗從宋元時期就開始形成了,其中以“簪花圍”等服飾文化最為出名。50年前,我開始跟著舅公學習蟳埔女服飾制作。他教導我“做衣如做人”,一定要靜得下心、穩(wěn)得住手、耐得住“冷”。在對蟳埔習俗文化幾十年的堅守與傳承中,我對這句話的感悟越來越深。
傳承非遺文化,一定要耐得住“冷”。二三十年前,村里年輕人紛紛穿起了流行服裝,傳統(tǒng)服飾沒了市場,我的裁縫鋪也少有人上門。當時就有人勸我改行做西裝,我沒有答應——祖輩留下的手藝不能從我手中失傳。幸運的是,當時區(qū)政府不僅出資補貼,幫助我們維持店鋪經營,還組織了一支身穿傳統(tǒng)服飾的腰鼓隊。我也積極承擔起非遺傳承人的責任,每個星期都會到附近的高校和中小學上非遺課,講述一針一線里的“文化密碼”,許多年輕人也因此成了弘揚非遺文化的志愿者和實踐者。
弘揚非遺文化,還要經得起“熱”。近一兩年來,火紅的人氣推動了非遺文化的傳播與普及,也給非遺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前景。我們順應游客要求和市場變化,在堅持傳統(tǒng)手藝的同時,創(chuàng)新簪花風格,在茉莉花、素馨花等原有花種的基礎上,增添新的品種,受到了大家歡迎。在女兒的幫助下,我還開設了自媒體賬號,用來宣傳弘揚非遺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粉絲”。
面對如海潮般涌來的機遇,我們沒有忘記初心。我還記得,七八年前蟳埔女“簪花+服飾”的體驗費用就是40元,這個價格標準一直延續(xù)至今。去年年底,區(qū)里還成立了蟳埔簪花圍民俗文化協(xié)會,建立行業(yè)自律機制,提升行業(yè)綜合服務質量。我希望,我們的蟳埔女服飾文化不僅是美麗的,也是親民的,能讓更多人喜愛,更多人受惠。
“中華戰(zhàn)舞” 大膽創(chuàng)新
講述人:國家級非遺項目英歌(潮陽英歌)廣東省代表性傳承人 林忠誠
龍年春節(jié),被稱作“中華戰(zhàn)舞”的英歌火到了英國倫敦街頭,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看了網(wǎng)絡上的視頻和網(wǎng)友們的留言,我們英歌人深感振奮。
我們這支潮陽后溪英歌隊組建于1991年,至今已經有30多年了。從最開始,我們走的就是“在創(chuàng)新中傳承”的道路。
傳統(tǒng)英歌槌點變化少,表演時間冗長,大場面大同小異。怎么舞出后溪的特色?我們有自己的想法——英歌舞既要“雷打天驚”,也要“清風明月”。我們對傳統(tǒng)的“7槌”套路作了大膽創(chuàng)新,演變出14、18、21下槌的套路,為后溪英歌隊奠定下“中快板”的基調。后來,我們又演變出28、35、49下槌的英歌套路,不僅槌法繁多,陣勢隊形更是變化無窮。
很快,這種新風格受到了鄉(xiāng)親們的喜愛,也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我們。隨著后繼人才隊伍不斷壯大,英歌舞也從逢年過節(jié)才能見到的節(jié)目,變成了日常的廣場活動。如今的后溪,不僅有青少年英歌隊、女子英歌隊、老年英歌隊,就連幼兒園的孩子們也能耍上幾個套式。
不僅如此,后溪英歌隊還在積極“走出去”。我們上了電視,登上全國各地的展演舞臺,還走出國門去表演。隨著英歌舞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不少喜愛潮汕傳統(tǒng)文化的個人和團體慕名而來。還有自媒體主動找我,希望通過拍攝小視頻、紀錄片的方式宣傳英歌舞的傳承創(chuàng)新。
近年來,潮汕各地十分重視傳承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許多學校將英歌舞納入了課程體系。我也會定期走進校園,走進講堂,手把手地教孩子們打基礎、舞手槌、跳英歌。我相信只要他們接觸過英歌舞,就會在心里埋下一顆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
我今年78歲了,卻和年輕人一樣喜歡創(chuàng)新?,F(xiàn)在有些老年人在英歌舞里加入了太極元素,甚至還有人在英歌舞里加入拉丁、恰恰、倫巴的動作,這都是很好的嘗試。在我看來,英歌舞要革新,不能千篇一律,只要不離開根、不把精華丟掉,就能以“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去發(fā)展、去創(chuàng)新。
鼓聲不息 傳承不絕
講述人: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苦水鎮(zhèn)苦水街村太平鼓隊隊長 巨庭武
說起我們苦水鎮(zhèn),那可是民俗文化的沃土。
我們苦水人世代生活在濃郁的民俗文化氛圍中,我也不例外。我從小就愛看爺爺、父親打太平鼓,在經年累月的熏陶下,我也愛上了打鼓,盼望著成為一名鼓手。1995年,我第一次參與太平鼓演出,此后,打太平鼓、鬧社火成為我每年春節(jié)的固定節(jié)目。近30年間,我也從徒弟成長為師傅,陸續(xù)培養(yǎng)了150多名省內外熱愛太平鼓的年輕鼓手,這也是我最引以為傲的成績。
蘭州太平鼓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歷史悠久,在永登縣里廣泛流傳。太平鼓陣容龐大、聲音洪亮、氣勢恢宏,經常作為社火的壓軸節(jié)目出現(xiàn)。太平鼓含有慶賀太平的美好寓意,因而深受群眾喜愛。
太平鼓展現(xiàn)了西北男兒的英雄氣概。鼓手在旗手的指揮下奔騰跳躍,翻轉起伏,靈活輕捷,矯健酣暢。太平鼓分為高鼓、中鼓、低鼓三種基本打法,每種打法對應兩軍對壘、策馬揚鞭、黃河擊浪等多種陣法,變化多端、奇妙無窮。鼓手們飛、騰、奔、躍、轉、閃、騎、舉、搓、蹲……人鼓合一、剛柔相濟,一招一式間顯示出力拔山兮、威震乾坤的氣勢。
令我振奮的是,近幾年太平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嗨值墓氖謧?,多次走出甘肅交流演出,足跡遍布江蘇、山西、廣東、北京等地。鏗鏘有力的太平鼓名揚四方,舞出了氣魄。根據(jù)不同場景的演出需要,我們也設計了諸多適應舞臺表演的新陣法,更有利于太平鼓的推廣。
眼下,我們欣喜地看到,太平鼓作為非遺項目走進了校園??嗨中W的孩子們組成少年鼓隊,在今年二月二龍?zhí)ь^社火展演中表現(xiàn)亮眼,他們英武靈動的表演,收獲了鄉(xiāng)親們的掌聲與贊美。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太平鼓未來傳承的希望。
我期盼著太平鼓成為家鄉(xiāng)的常態(tài)化演出項目,讓更多來到苦水鎮(zhèn)參觀、研學的游客都能領略它獨特的風采。
傳統(tǒng)蘆笙 “飛”出苗鄉(xiāng)
講述人:廣西民族管弦樂學會蘆笙專業(yè)委員會會長、柳州市非遺代表性項目(融水苗族蘆笙音樂)傳承人 賈征
蘆笙音樂流行于廣西柳州的融水、三江等民族地區(qū),深受當?shù)厝罕娤矏?。逢年過節(jié),我們都會舉行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蘆笙會,吹起蘆笙跳起舞,慶祝自己的民族節(jié)日。
如何讓傳統(tǒng)蘆笙“飛”出苗鄉(xiāng)?我認為,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
在高校里,我們依據(jù)苗族蘆笙多聲部管樂的特點,創(chuàng)編了蘆笙合奏曲目,并大膽嘗試新的蘆笙樂團演奏方式。同時,我們還把苗族蘆笙傳習與思政育人相結合,讓學生們在學習蘆笙基本功的同時,理解各個聲部之間的配合方式,在音樂中提升團隊協(xié)作的意識。
在中小學課堂上,我們積極將傳統(tǒng)蘆笙知識轉化為孩子們易于理解的教育語言,并創(chuàng)編了適合他們演奏的曲目。這些既簡單又富有樂趣的曲目,激發(fā)了孩子們對蘆笙的興趣。
我們還成立了融水達亨嘎蘆笙樂團和融水寨噠目蘆笙文化傳承基地,為蘆笙愛好者義務開展蘆笙培訓。我們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法,深化曲目內涵,拓展演奏和表演模式,深受各界歡迎和支持。
在舞臺上,我們不斷嘗試新的演出形式。不管是蘆笙與天琴、小提琴、管弦樂團的融合,還是蘆笙交響合奏的嘗試,都旨在吸引更多人關注和了解這一傳統(tǒng)文化。
盡管蘆笙傳承之路仍任重道遠,但我堅信,只要我們齊心協(xié)力,一定能讓這一傳統(tǒng)文化在未來的歲月中繼續(xù)熠熠生輝。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雷柯、方曲韻、高建進、吳春燕、唐一歌、王冰雅、宋喜群、周仕興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夢、金永成)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m.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