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蜀錦織造技藝,四川省成都市地方傳統(tǒng)技藝。蜀錦織造歷史悠久,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春秋秦國的惠文王年間。戰(zhàn)國時期,蜀錦已成為重要的貿易品,其興于秦漢,盛于唐宋,衰于明末,于清代中晚期得以恢復,至近代再次陷入危機,新中國成立后逐步恢復。
2006年5月20日,蜀錦織造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蜀錦織造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圖片來源于網絡
蠶桑文明在蜀地起源甚早,古蜀第一位先王蠶叢,據說便已教民養(yǎng)蠶。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尚書》記載,時人把成都出產的錦專稱為“蜀錦”,以示區(qū)別。到了漢代,成都織錦業(yè)日盛,以致“機杼相和”,蜀錦織造技巧日趨熟練,以其做工精致、花式繁多聞名于世。蜀錦的織造在漢唐時期以多綜多躡織機為主。早期的蜀錦以多重經絲起花(經錦)為主,唐代以后品種日趨豐富。唐代蜀錦的圖案有格子花、紋蓮花、龜甲花、聯珠、對禽、對獸等,十分豐富。在唐末,又增加了天下樂、長安竹、方勝、宜男、獅團、八答暈等圖案。在宋元時期,發(fā)展了緯起花的緯錦,其紋樣圖案有慶豐年錦、燈花錦、盤球、翠池獅子、云雀,以及瑞草云鶴、百花孔雀、宜男百花、如意牡丹等。在明代末年,蜀錦受到摧殘,此時的紋樣圖案有梅、竹、牡丹、葡萄、石榴等。清代以后,蜀錦得到恢復,受江南織錦影響,又產生了月華錦、雨絲錦、方方錦、浣花錦等品種,其中尤以色暈彩條的雨絲、月華最具特色?,F代蜀錦用染色熟絲織造,質地堅韌,色彩鮮艷。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與花樓織機融合在一起的蜀錦織造技藝,從紋樣設計、挑花結本到挽花工、織工合作生產,一直秉承古老的傳統(tǒng)。其后替代傳統(tǒng)織錦的有梭機械織機,其技藝原理與之相同。蜀錦大多以經向彩條為基礎起彩,并彩條添花,其圖案繁華、織紋精細,配色典雅,獨具一格,是一種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多彩織錦。蜀錦質地堅韌而豐滿,紋樣風格秀麗,配色典雅不俗。
雨絲錦
圖片來源于網絡
雨絲錦的特點是錦面用白色和其他色彩的經絲組成,色絡由粗漸細,白經由細漸粗,交替過渡,形成色白相間,呈現明亮對比的絲絲雨條狀,雨條上再飾以各種花紋圖案。圖案豐富多彩,常見的有天安門、杜甫草堂、望江樓、百花潭、蓮池鴛鴦、蝶舞花叢、牡丹、梅竹、龍鳳等。
方方錦
圖片來源于網絡
方方錦的特點是緞地緯浮花,再單一地色上,以彩色經緯線配以等距不同色彩的方格,方格內飾以不同色彩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古樸典雅的花紋圖案,如梅鵲爭春、鳳穿牡丹、望江樓、百花潭等。
鋪地錦
圖片來源于網絡
鋪地錦又稱“錦上添花”,其特點是在緞紋組織上用幾何紋樣或細小的花紋鋪滿地子,再在花紋上嵌織大朵花卉(有的加嵌金線),如寶相花等。色彩豐富、層次分明,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散花錦
圖片來源于網絡
散花錦的特點是花紋布滿錦地,常見的圖案有如意牡丹、瑞草云鶴、百鳥朝鳳、五谷豐登、龍爪菊、云雁等,富于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
浣花錦
圖片來源于網絡
浣花錦又稱花錦,它是由古代名錦“落花流水錦”發(fā)展而來的,傳說唐代卜居成都浣花溪的貴婦人根據溪水蕩漾的變化而設計的花紋,而且在錦織成后,多數在錦江上游溪水潭內洗滌,故名。其特點是地組織采用平紋或緞紋以曲水紋、浪花紋與落花組合圖案,紋樣圖案簡練古樸,典雅大方。
民族錦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民族錦一般采用多色彩條嵌入金銀絲織成,多用于民族服飾,故名。其特點是錦面上的圖案從經緯線交織中顯現出自然光彩,富有光澤。常見的圖案有團花、葵花、“萬”字“e”“壽”字等。彩暈錦的特點是織紋華貴相映,明暗匹配,層次分明,并以色暈過渡,花紋絢麗多彩,別具一格。
工藝工序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要完成一件蜀錦作品,從程序上說,主要需經歷初稿設計、定稿、點意匠、挑花結本、裝機、織造等幾個重要過程,每一道程序又涉及到很多獨特的技藝。
第一步:練染工藝,包括練絲和染色等工序。
第二步:紋制工藝,包括紋樣設計、配色、挑花結本、上機裝吊等工序。
第三步:織造工藝,包括織前準備(經緯線加工)和上機織造兩個部分。
涉及技藝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打結
這是織工的基本技能,也是學習手工織錦的第一道關。在一分鐘內,用極細的絲線打出十二個結并剪掉線頭,使其看上去像從來沒斷的才能及格。
打竽兒
最注重身體協調性的技能。左手拽著線做短距離的前后運動,右手轉動紡輪。根據需要打出不同股數的竽兒以做緯線。
拉花
在萬千根稍粗于絲的線中拉花提起織機上的經線。力量要合適,經線不能提得太高,易斷;不能太矮,梭過不去。
投梭
腳變換著踩豎腳竿將16面綜框輪換升降,雙手左右開弓投梭,其間每投一梭要用扣壓緯。兩者所用力均非常重要。
轉下曲
織工經常必做的一項檢查。下到一米深的機坑,轉動下曲簽防止纖線斷裂和纏繞。這項工作一般要用一天的時間。
接頭
織造蜀錦時,絲線會發(fā)生疲勞斷裂的情況,織工就要在讓人眼花繚亂的上萬根線中找出斷掉的絲線并運用所學到的打結技能將其接上。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蜀錦是成都的標志性技藝,成都以盛產錦而獲得“錦城”、“錦官城”的美名。岷江環(huán)繞成都,蜀錦濯于江水,故岷江又稱“錦江”。蜀錦植根于蜀文化,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早在秦漢三國時期,蜀錦已走出四川,進入少數民族地區(qū),為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和民族團結作出了貢獻。它在舉世聞名的南北“絲綢之路”中作為文化交流及貿易的載體見證了歷史,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
圖片來源網絡
2013年成都天回鎮(zhèn)老官山漢墓出土了4臺織機模型,2015年,中國絲綢博物館聯合成都博物館等單位,按照出土織機模型的適合比例將漢代織機復原。為了“復活”漢代織錦技藝,成都博物館邀請王君平帶領他的團隊,開展了進一步的修復調整和試驗,成功地織出了幾組花紋,重現了兩千多年的織錦場景。
蜀錦博物館在原有一臺清代道光年間古蜀錦機的基礎上,復制了6臺蜀錦花樓木質機,還請回原成都蜀錦廠總工程師和7位從事了幾十年織錦的老藝人,從邊遠地區(qū)農村招收了一批年輕學徒,開展蜀錦技藝傳授,保證了整個織造過程沿用最本質、最真實、最完整、最傳統(tǒng)的蜀錦織造技藝。還建立了蜀錦、蜀繡等藝人的個人資料信息庫,通過不斷招收學徒拜師學藝,老藝人悉心教授,帶徒傳藝,已培養(yǎng)了十幾名平均年齡25歲的蜀錦學徒。
編輯策劃:王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