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曲藝說唱形式,原型屬于宮廷雅樂,以吹打為主。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審美意識的作用,逐漸發(fā)展為以絲竹樂器為主伴奏表演的曲藝形式。流傳于南北盤江的貴州興義、安龍、冊亨、望謨等布依族聚居區(qū)一帶。
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興義市申報的布依族八音坐唱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元明時期,八音演唱內(nèi)容加入了民俗、喜慶的內(nèi)容,并吸收了其他戲曲特點,大大豐富了演唱內(nèi)容。
清代,八音已發(fā)展成為曲藝演唱形式。據(jù)有關資料記載,明清時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盤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開設有教樂坊"八音堂",專門傳授布依八音技藝,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隊多時達到三百余支。清代,“八音”以彈唱為營業(yè)的一種,八音已發(fā)展成曲藝說唱形式。清乾隆以前,布依八音就在興義巴結的王姓土司家族中盛行。
光緒初年(1875年),興義巴結王土司的族人王壽山倡議,多人出資首次制作了專用戲服,在巴結老場壩搭臺演出。至此,布依戲才真正完成了發(fā)展,不但有了曲調(diào)、聲腔、表演,還有了服裝,成為戲劇之一種。布依八音和布依戲有著血緣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姊妹藝術。
新中國成立后,興義市布依八音隊多次應邀參加國內(nèi)外演出,被譽為“盤江奇葩”、“凡間絕響、天籟之音”、“聲音的活化石”、“南盤江畔的藝術明珠”。
表演特征
布依族八音坐唱以第一人稱的“跳入”唱敘故事,以第三人稱的“跳出”解說故事,也有加入勒朗、勒尤、木葉等布依族樂器進行伴奏的情形。演出的時候按照生、旦、凈、丑的戲曲角色來分角演出,演出隊伍多在八至十四人之間。演唱時,男藝人多采用高八度,女子則在原調(diào)上進行演唱,這樣不僅可以產(chǎn)生強烈的音高和音色對比,還能增加演唱的情趣。
唱腔曲調(diào)
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唱腔曲調(diào)主要為【正調(diào)】,其他曲調(diào)統(tǒng)稱為“閑調(diào)”。演唱時唱腔用布依語,道白用漢語,有小嗓和平嗓之分,由樂隊人員分擔角色。曲牌有正調(diào)、正音、走音、自路板、長調(diào)、倒長調(diào)、反簧調(diào)、倒茶調(diào)、吃酒調(diào)等三十多個,可單獨演奏,也可邊奏邊唱。
伴奏樂器
布依族八音坐唱通常是牛骨胡(牛角胡)、葫蘆琴(葫蘆胡)、月琴、刺鼓(竹鼓)、簫筒、釵、包包鑼、小馬鑼等八種樂器同奏再伴之以演唱,之后又加入嗩吶、木葉、勒優(yōu),使得表演更具感染力。
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內(nèi)容主要取材于布依民間口頭文學,民間音樂和說唱藝術,民族特色濃郁。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節(jié)目有《布依婚俗》《賀喜堂》《胡喜與南祥》《迎客調(diào)》《唱王玉蓮傳》《敬酒歌》《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四十余個。
布依族八音坐唱是布依族特有的藝術形式,體現(xiàn)了布依族勤勞、智慧的民族精神,其表演也是對布依族民俗風情的展現(xiàn)和傳播。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創(chuàng)造形成的,它深深扎根于布依族群眾之中,具有鮮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任何民族藝術往往都帶有鮮明的民俗氣息和地方色彩,“八音坐唱”也展現(xiàn)了民族風情,傳播了民族文化和地方色彩。
(資料綜合百度百科、中新網(wǎng)、貴州省旅游發(fā)展委員會、中國攝影報網(wǎng)、黔西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