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武王墩一號墓9個槨室中,北一、二室,西一、二室和東一室發(fā)掘完畢,東二室和南一、二室發(fā)掘也接近尾聲,已提取各類文物3000多件組,以及大量動植物遺存。中室也就是主棺所在的位置,計劃將于6月進行發(fā)掘。
發(fā)掘木俑近300件 身覆絲綢待加固
記者從考古隊獲悉,截至目前,武王墩主墓已發(fā)掘木俑將近300件,并且絕大多數(shù)是從西側的兩個槨室,也就是構建了樂舞和出行場景的槨室內提取出土。通過實驗室清理和分析,發(fā)現(xiàn)部分木俑身上有紡織物遺存,經初步鑒定,已發(fā)現(xiàn)絲綢品類中的“紗”。
蠶絲是人類最早利用的一種動物纖維,也是自然界中最輕、最柔、最細的天然纖維之一。由于韌性很高,可以用來做成絲織品。然而,絲織品屬于脆弱易損的有機質。經過長達兩千多年的埋藏,武王墩大墓木俑身覆的絲織品,不可避免地發(fā)生劣化,大部分已化成灰變作泥。
武王墩考古發(fā)掘項目文物保護負責人 張治國:對于遺留在木俑上面的這些紡織品,我們初步看,它應該是有帽子。身上也纏繞著紡織品,目前來看應該是有紗。
絲蛋白加固 用“絲綢”治療絲綢文物的癌癥
相較于漆木器文物出土后,需要較長時間浸泡在水中進行飽水保護,絲織物的保護難度更大,不僅要動態(tài)監(jiān)測飽水狀態(tài),其保存室溫需要持續(xù)控制在16度左右,這也對考古和文保專家?guī)聿恍√魬?zhàn),他們需要長時間低溫作業(yè),一點一點地仔細辨別木俑身上附著的絲織物殘片,再用精準的手法和力度,對殘片實施“絲蛋白加固”手術。
武王墩考古發(fā)掘項目文物保護負責人 張治國:目前我們處理的方法,主要是對表面污染物進行清理。清理了之后,對有紡織品的附著的地方進行絲蛋白的加固。
絲蛋白加固,是我國文物保護領域應用較為成熟的技術,其原理是利用與絲織品文物相同的材料——蠶絲蛋白,和極少量的助劑共同作用,對絲織品進行加固。簡單地說,就是同源加固,以絲固絲。
武王墩考古發(fā)掘項目文物保護負責人 張治國:在清理的過程中就用絲蛋白進行加固,原位加固,不讓紡織品在干燥過程中發(fā)生開裂和脫落。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這個紡織品留在這個木俑上進行保存和展示。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m.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