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伯·J.彼得金,美國軍人,1943年到中國桂林擔任步兵教員,1944年被任命為美軍觀察組(迪克西使團)主任參謀,并于1945年成為該團的指揮官。他是在延安時間最長、考察過敵占區(qū)、對延安和抗日根據地情況最了解的美軍觀察組成員之一。其著作《深入中國1943—1945美軍觀察組在延安的見聞》從多個視角深入介紹了美軍觀察組在延安的經歷,向世界客觀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和抗日根據地的形象。
“無論走到哪里,我都會被熱情款待”
美軍觀察組延安之行并非國民黨所愿,曾多次受到他們的阻礙,后又耽擱了出發(fā)時間。但是延安的共產黨人高度重視美軍觀察組的到來,迫切希望通過他們的報告讓美國方面了解延安的真實情況,從而推動合作抗戰(zhàn)。彼得金等人一到延安機場就“受到熱烈的歡迎”,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親自迎接,這種友好態(tài)度一直貫穿觀察組工作和生活的始終。在延安考察期間,中國共產黨人為他們精心準備飯菜,多次組織舞會,給予他們“最好的招待”。在去阜平的路上,120師師部的軍官為迎接彼得金一行跑了80多里路,部隊領導和當地居民也熱情接待他們,為他們組織《都是一家人》《趕走敵人》等戲劇演出。到達晉察冀根據地后,部隊領導把他們安排在新窯洞居住,為他們量體制作軍服,組織歡迎會。
彼得金在書中寫道:“無論走到哪里,我都會被熱情款待?!边@也讓他感受到,考察組在延安和根據地受到的“熱烈歡迎”與他們在重慶“總被監(jiān)視”形成了鮮明對比。
“八路軍的士氣和精神面貌很讓人振奮”
了解共產黨軍事武裝力量、軍事行動情況,分析其日后對戰(zhàn)爭勝利的潛在貢獻力是觀察組的重要任務。彼得金初到延安,就聽到了彭德懷、聶榮臻的報告,與朱德、陳毅等將領進行了會談,還專門參加了“紅軍的領導藝術和紀律”等講座,參觀了359旅建設南泥灣的情況。彼得金寫道:“這與我在桂林步兵訓練中心看到的展示部隊大相徑庭?!痹谏钊胗螕魠^(qū)1300多英里的途中,他通過參觀抗大、戰(zhàn)地醫(yī)院、藥廠、兵器庫、地道,與根據地將領、各軍分區(qū)指揮員交談,親眼見證八路軍的軍事行動等,進一步感受到八路軍雖然條件艱苦,但結構合理、戰(zhàn)術得當、斗志高昂。他發(fā)現,八路軍“部隊和個人的道德觀念很強”,他們日夜抵抗日軍,這與“國民黨軍隊中的道德觀很差,所以日軍能無阻礙地肆意推進也不足為奇”的情況形成強烈反差。
彼得金在書中附錄了觀察組成員惠特賽的報告《巴利奧歷險記》,轉述了八路軍游擊隊為營救美軍飛行員巴利奧所作的巨大努力。巴利奧一路看到八路軍軍紀嚴明,“積極投入抗戰(zhàn)之中”,稱“八路軍的士氣和精神面貌很讓人振奮”?;萏刭愐苍趫蟾嬷刑岬剑鞍屠麏W的經歷也證明,八路軍能夠以少勝多,以智取勝”,“的確是一支結構合理、軍紀嚴明的隊伍”。
“民眾全心全意支持部隊”
彼得金在考察中發(fā)現,“農民們非常支持中共的部隊”。到延安之初,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就對觀察組講述了“軍隊和人民”的關系。在深入根據地過程中,彼得金進一步了解到共產黨致力于為人民謀幸福,切實“減輕農民的稅收”、實行民主政權等,感受到了根據地融洽的軍民關系?!栋屠麏W歷險記》更是詳細記錄了廣大農民擁護八路軍的各種行動,如在營救巴利奧的過程中,“每隔幾分鐘就有農民來報日軍的行蹤位置”,“不管白天黑夜,時時刻刻都有農民進進出出,來給游擊隊隊長匯報日軍情況”。在晉察冀根據地,巴利奧深刻體會到了根據地軍民的血肉聯(lián)系,他發(fā)現“那里的老百姓和村民與軍隊緊密結合,他們外出偵察、帶路、運輸、打仗,還把自家的房屋貢獻出來,他們會不顧一切地幫助八路軍”。他還感嘆道:“當地老百姓寧可死,也不會說出八路軍的秘密?!?/div>
彼得金在發(fā)給時任中國戰(zhàn)區(qū)美軍司令魏德邁的電報中,在談到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和人民的關系時,稱“民眾全心全意支持部隊”,這與巴利奧在國統(tǒng)區(qū)看到的國民黨軍隊到處搜尋新兵,“用武力征兵,用繩子反捆住新兵的胳膊”,“征兵者向試圖逃跑的新兵開槍”,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求回報、不求獎賞”
為了打倒法西斯這個世界人民共同的敵人,彼得金首先是帶著培訓任務來到中國的,但他對國民黨軍官在軍事培訓中“缺乏學習動力”感到十分失望,表示對國民黨政府和軍隊中“巨大的貪污受賄現象感到震驚”,認為“整個國民黨需要大整頓”。彼得金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鮮有朋友,但在延安和根據地卻處處有至交,因為那里到處是他希望見到的積極抗敵、英勇御敵的人們。
彼得金與許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軍隊將帥乃至延安的群眾都是好朋友。他要離開中國時,毛澤東、朱德、周恩來、林伯渠等人都表達了“關切和不舍”之情。彼得金從延安到達重慶后,聽說毛澤東等人將從延安飛往重慶談判,他“竭力安排接待中共領導的到來”,無奈遭到了制止。彼得金把延安軍民當朋友,延安軍民也把彼得金當朋友,而且把一切支持中國抗日、共同反對法西斯的所有國際人士都當成朋友。彼得金在書中以日記、報告等不同形式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為營救幫助巴利奧所付出的艱辛,他們“不求回報、不求獎賞,甚至不求任何形式的補償”。且他們?yōu)闋I救被俘的美軍觀察組成員果斷對日軍展開攻擊,“在激戰(zhàn)中,游擊隊傷亡20人”。中國共產黨人為自己的朋友敢于拼命,面對世界人民共同的敵人敢于斗爭,眾多國際友人也被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友好行為和斗爭精神所感動,他們同樣為中國抗日奮不顧身。彼得金在前往根據地的路上,就曾碰到從游擊區(qū)返回延安的卡斯伯格、福爾曼、愛潑斯坦、沃陶和弗雷等人,稱“他們早已與中國共產黨同甘共苦了”。
彼得金與中國共產黨結下深厚友誼是在共同反對法西斯戰(zhàn)爭中深入考察延安及根據地的結果。1978年5月,彼得金和原美軍觀察組部分成員受邀重返中國,受到了他的老朋友王炳南等人在人民大會堂的熱情接待。在交流中,彼得金發(fā)現,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條件比他之前在延安的時候要好得多,還感嘆:“中國人都非常友好?!?/div>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