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金財(臺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2020年兩岸關系在原已惡化及嚴峻情勢下,因新冠疫情更是“雪上加霜”;疫情爆發(fā)初期,民進黨當局采取限制口罩出口至大陸、宣稱新冠肺炎為“武漢肺炎”,此舉被視為不友善的政策舉措。自2016年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上臺以來,兩岸關系因欠缺“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陷入惡化及敵對狀態(tài);尤其2019年初國家主席習近平揭橥“一國兩制臺灣方案”,蔡英文更宣稱從未接受“九二共識”、抹黑“九二共識”等同于“一國兩制”。民進黨當局運用“抗中保臺”政治聲稱及建構“反中”路線,藉由操作危機總動員及“芒果干”意識,強化“反中”路線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基礎,促使其在2020年臺灣“大選”中得以連任。
然自2020年全球爆發(fā)新冠疫情肆虐,兩岸關系更陷入“反中”路線糾纏;民進黨當局架構連結“抗中保臺”及“聯(lián)美抗中”路線之接軌,兩岸政策趨于緊縮及采取反制方式,限縮兩岸交流。蔡英文不僅反對“九二共識”、“一國兩制”,標簽化“一中原則”是“九二共識”;也宣稱兩岸協(xié)商與交流不應預設“政治前提”。大陸堅持“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政策方針,同時采取強硬及懷柔方式,強硬如軍事演習;懷柔如強化惠臺措施等兩岸社會融合途徑。
首先,兩岸官方欠缺“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致兩岸發(fā)展缺乏“定海神針”作用,導致兩岸社會文化交流倒退。從大陸在2019年8月宣布暫停陸客自由行政策,到2020年4月宣布暫停陸生赴臺就讀,已逐漸顯示大陸對臺交流政策趨于緊縮,并由原本“雙向交流”轉向“單向吸納”。但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fā)期間,民進黨當局對陸生返臺就讀、陸配子女返臺依親,采取延緩、限縮的反制性政策作為,此一再被島內“在野”聯(lián)盟批評為歧視性政策,不利于兩岸關系的正常、健康交流及發(fā)展。
其次,新冠疫情期間“聯(lián)美抗中”路線,從飆漲逐漸松散、沒落。美國特朗普政府抹黑中國大陸為所謂“修正主義國家”、“戰(zhàn)略競爭對手國”,以中國大陸為首要對手,中美不僅從貿易戰(zhàn)、信息戰(zhàn)、科技戰(zhàn)到情報戰(zhàn)、外交戰(zhàn)交手;更因新冠病毒疫情“防疫戰(zhàn)”爭辯,加速兩大國紛爭與對立。特朗普政府通過一系列“友臺法案”、頻繁軍售及拉高美國官員訪臺層級,頻用“臺灣牌”企圖制約、軟圍堵中國大陸。臺灣地區(qū)作為美國印太戰(zhàn)略的“民主同盟”,在“聯(lián)美抗中”戰(zhàn)略思維下因新冠疫情強化兩岸間彼此對抗及反制。
然在拜登贏取美國總統(tǒng)大選后,拜登雖奉行“反中”路線,但界定美國頭號對手已不是中國大陸而是俄羅斯,宣稱將運用國際框架以集體聯(lián)盟力量影響中國。中美關系處于既競爭與合作,既圍堵又交往與接觸狀態(tài)。這將弱化民進黨當局所構建“聯(lián)美抗中”、“保臺抗中”戰(zhàn)略防護網(wǎng),其所須支撐節(jié)點、基礎將更顯薄弱。換言之,由于特朗普無法繼續(xù)執(zhí)政,此并不利于民進黨所建構“抗中保臺”、“聯(lián)美抗中”路線之連結及實施。
當美國戰(zhàn)略轉向及中美關系趨于和緩,臺灣的馬前卒及棋子角色,可能最終淪為棄子而“被邊緣化”。盡管特朗普總統(tǒng)簽署“2020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法案”納入對中國干預臺灣“大選”的關切與美臺網(wǎng)絡合作倡議,這對未來拜登新政府是否具有規(guī)范拘束作用,不無疑問。此外,特朗普正式簽署2.3萬億美元新冠紓困法案和政府撥款法案,包括所謂“臺灣保證法”雖推動對臺軍售常態(tài)化、支持臺灣地區(qū)參與“非以國家為必要參與條件”的國際組織、要求美國務卿檢視對臺交往準則等,展現(xiàn)對臺美關系支持,但此并無助于拓展臺灣的國際活動空間。
再者,美臺關系固然達到歷史最新階段,但美臺關系有其局限性,美國對臺灣支持并非毫無底線。新冠疫情期間,臺灣地區(qū)參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年會仍是無功而返。盡管美國在臺協(xié)會(AIT)在臉書發(fā)文宣稱,聲援臺灣參加世界衛(wèi)生組織年會,并支持擴大公衛(wèi)領域等國際參與。特朗普政府雖邀請與日本、澳洲、英國等國,共同聯(lián)署致函世衛(wèi)組織總干事譚德塞,邀請臺灣出席。然美國雖聲援臺灣卻無為其提案,此顯示美對臺支持并非毫無保留。
大陸指出因為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體現(xiàn)“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導致參加WHA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并譴責民進黨當局借疫情大肆進行政治操弄,實現(xiàn)“以疫謀獨”的政治圖謀。這顯示兩岸官方因欠缺“九二共識”之政治基礎,并無“外交休兵”。蔡英文“執(zhí)政”至今,已失去七個“邦交”、七個“駐外辦事處”更名為“臺北辦事處”;無法參與三個國際組織(世界衛(wèi)生、國際民航、國際刑警)大會或年會。故宣稱所謂美臺關系為歷史以來最佳階段,其實是隱藏臺灣在國際社會已陷入嚴重困境表象;且隨拜登主政下未來臺美關系發(fā)展也將陷入衰退狀態(tài)。
最后,民進黨“執(zhí)政”后在具體陸生就學及陸配子女返臺政策,采取限制性措施,未能善用“防疫政治學”營造友善兩岸關系,失去緩和兩岸關系之契機。4月9日大陸教育部港澳臺辦負責人表示,綜合考慮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兩岸關系形勢后,決定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yè)生赴臺升讀工作;對已在臺灣高校(大學)就讀并愿繼續(xù)在臺升讀的陸生,可依自愿原則在臺灣繼續(xù)升讀。同時表示“當務之急,要解決陸生返回臺灣高校就讀受阻問題,切實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6月17日臺當局教育部門宣布開放境外學生返臺復課,但大陸學生不在首批開放入境的名單中。8月5日又宣布開放所有境外在學學位生來臺就學,但并未包含陸生,這給予外界一種歧視性待遇的社會認知。
此外,民進黨當局對陸配子女返臺政策,曾“一日三改”,先是基于家庭團聚及人道考慮,于2月11日宣布“持長期居留證或長期探親的陸配、大陸子女,準予入境”。然卻因網(wǎng)民反對聲浪,宣布只有符合“在大陸無人照顧”及“未成年”兩個條件始能入境,且要項目申請;并于11日深夜緊急發(fā)布,另增加“父母雙親都在臺灣”的條件。最后卻由臺灣防疫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一切取消。有關友善陸生、陸配政策措施,其實有利于緩和兩岸關系,然因新冠疫情反而采取差異性措施,徒增兩岸之紛爭及對立。
綜觀2020年兩岸社會發(fā)展,在臺灣社會的政治氛圍中,“反共”有變成“反中”聲浪趨勢;在大陸社會民族主義情緒中,“反臺獨”有反轉為“反臺灣”、“和平統(tǒng)一”訴求漸為“武力統(tǒng)一”所侵蝕,且隨新冠疫情爆發(fā)加速兩岸關系的緊張、對立及敵意。盡管民進黨當局說過兩岸應進行對話及協(xié)商,但卻始終不承認“九二共識”,且要求大陸不要預設政治前提,在如此欠缺共同政治基礎下,兩岸關系難以和緩,甚至在壓制及反制的刺激反應政策應對模式下,雙方敵意不斷螺旋上升。
檢視蔡英文在5月20日就職演說中,倡議兩岸關系應秉持“和平、對等、民主、對話”;10月10日“雙十”演說,呼吁兩岸當務之急應“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愿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12月10日針對美國智庫發(fā)表演說,強調期待能夠有“建設性的兩岸對話”,期盼大陸放棄政治框架,在不預設政治前提下,雙方務實溝通、化解分歧,以利于兩岸的長遠發(fā)展。然而問題是,解鈴還需系鈴人,與其呼吁兩岸對話,毋寧應重視兩岸應重建政治基礎及建立基本共識;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關鍵,不是奠立在“反中”路線、“抗中保臺”及“聯(lián)美抗中”戰(zhàn)略,而是應回歸兩岸認同、和平、友善、健康關系的發(fā)展軌道上。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m.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