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上午9時50分,甲辰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陜西黃陵縣舉行。
正在大陸尋根、交流的馬英九先生帶領(lǐng)臺灣青年學子參加了典禮。譚主注意到,島內(nèi)輿論將祭黃帝陵視為馬英九此行的“重要一站”,因為“拜祭黃帝是同根同脈同文化的共識”。
馬英九先生在祭祖典禮后神情激動地說:“來自臺灣的年輕人透過這次難得的機會要更加牢記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的根源,以及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
參加典禮的臺灣青年學子紛紛表示深受震撼,更加體認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與責任。
“深深感到身為炎黃子孫的自豪”
譚主在現(xiàn)場觀察到,從登上軒轅廟前的九十五級臺階開始,擊鼓鳴鐘、敬獻花籃、恭讀祭文、種植橋山柏……親身祭拜黃帝陵,體驗莊嚴肅穆的九項祭祖儀程,讓馬英九和臺灣青年們十分激動。
馬英九哽咽表示,“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是中華民族建立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重要根據(jù)”“過去我在臺灣曾六度遙祭,今天帶著臺灣的年輕人到陜西親自祭黃帝陵,深感意義重大”。臺青華晟雅感慨稱,“場面很浩大,尤其是祭拜我們自己的祖先,覺得很感動”。
臺灣中視主持人方彥迪在現(xiàn)場直播典禮時有感而發(fā),“我們和我們共同的祖先進行了一場跨越幾千年的相望,讓我深深感到身為炎黃子孫的自豪”“臺灣有大大小小二十座黃帝廟,每年也都會舉行祭祀軒轅黃帝的典禮,象征著慎終追遠不忘本”,內(nèi)心澎湃之情溢于言表。
島內(nèi)輿論也予以高度評價,《中國時報》發(fā)表社論指出,祭祖本身就體現(xiàn)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歷史、血緣與情感聯(lián)結(jié)。馬英九一行清明祭祖,表達“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立場,超越政治分歧,升至民族高度。
臺灣教授王文隆告訴譚主,很多臺灣人都知道,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相比在臺遙祭,親臨現(xiàn)場體驗如此盛大的儀式,更能讓青年學子體會到中華民族延續(xù)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以及崇敬祖先、感念祖德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必然會增進作為炎黃子孫的認同和驕傲。
不僅是這場祭祖活動,這幾天,自豪感、“驚嘆號”時常充盈在這些臺灣青年學子心中。從觀看無人機表演到試駕最新款新能源汽車,從體驗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shù)到見證港珠澳大橋這樣的世紀工程,他們親身感受到了大陸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科技進步。有臺青自稱是大陸無人機產(chǎn)品的鐵粉,還有臺青在現(xiàn)場“路轉(zhuǎn)粉”成為大陸新能源車迷,由衷贊嘆“真的超帥”。臺青林新越接受采訪時說:“看到這么多先進的科技,我們可以了解到大陸的進步?!?/p>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匡宇分析說,親祭黃帝、參觀大陸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讓這些臺灣青年看到了中華民族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清晰感知到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的哲學本原命題,認識到“我們不是孤獨的、割裂的、對立的”,臺灣不是“亞細亞孤兒”,而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
“寶島心系根祖,愿為祖國發(fā)展做貢獻”
除了深感自豪,參訪的臺灣青年們還在千百年來見證了無數(shù)赤子之心的黃帝陵,感受到了身為炎黃子孫的責任和使命。
軒轅廟內(nèi),有一通特殊的碑刻——“臺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文碑”,參訪的臺灣青年通過上面的祭文了解到一段不曾出現(xiàn)在臺灣教科書上的史實。
1946年,臺灣光復第二年,林獻堂等臺灣社會各界代表10余人自發(fā)組成了臺灣光復致敬團,代表臺灣人民前來西安等地,表達臺灣重回祖國懷抱的喜悅之情。致敬團任務(wù)之一,就是“謁黃帝陵,拜告以臺灣600萬炎黃子孫,2300余方哩版圖已歸祖國,借表臺灣同胞拳拳之誠”。他們起草的祭文在開篇即強調(diào)臺灣“重歸祖國版圖”,被各界視為臺灣同胞認祖歸宗的宣言。60年后,致敬團成員后人把祭文纂刻立碑,矗立于軒轅廟前。
臺灣青年學者張鈞凱告訴譚主,臺灣光復、回歸祖國,先輩們第一時間就要祭黃帝陵以告慰先祖,這種民族擔當精神給參訪的臺灣青年帶來巨大的心靈沖擊,讓他們深刻認識到要以民族復興為己任,把臺灣先賢先烈的愛國主義與進步傳統(tǒng)傳承下去。
正如11年前就曾到陜西祭拜黃帝陵的臺灣時事評論員王炳忠所說,那份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始終在肩,畢生銘記。臺灣青年許閔善在中山大學交流時也表示,“希望有機會留在大陸,為祖國發(fā)展作貢獻”。
祭黃帝陵的儀程之一,是祭拜者親手種植橋山柏。馬英九及隨團臺灣青年共同揮鍬、培土、澆水,種下一棵護陵柏。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前來祭拜的臺灣同胞在橋山上親手種下了一片“思源林”,成為兩岸同根同源的生動例證。如今,“思源林”再添新苗,是傳承,也是新的表達。
在公祭軒轅黃帝的過程中,“海峽兩岸骨肉相連,民族根脈不可分離”有了更深刻的注腳。譚主相信,兩岸中華兒女必將攜手同心,共同承擔起振興中華的使命和責任。(日月譚天)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m.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