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臺聯臺情咨詢專家,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戰(zhàn)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國際政治、軍事安全、臺灣問題等研究。著有《孤島殘夢—國民黨在臺灣的日子里》、《臺灣秘史—前所未聞的臺灣故事》、《潮起潮落—海協會?;鶗涣鹘煌o實》、《折沖共融——變動中的兩岸關系》|,合著有《跨越太平洋—中美首腦外交50年》、《猛醒吧日本》、《拉賓之死》,參與《世界戰(zhàn)爭史通鑒》、《中國學者論未來戰(zhàn)爭》等書撰寫,在境內外發(fā)表大量學術文章。參與組織多部歷史文獻電視片和紀錄片攝制。 |
鄭劍(資料圖)
作者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學習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 鄭劍
2025年4月1、2兩日,人民解放軍東部戰(zhàn)區(qū)“海峽雷霆-2025A”演訓以無預警方式開始、出乎意料的樣式進行、有宣告的模式結束。與近年歷次類似演訓相比,又有了不少新的特點。如果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話,那么解放軍的反“臺獨”反干涉演訓及其他軍事行動可謂“演無常法、海無常態(tài)”了。這種變幻莫測既形成了對特定對手更大的心理認知壓力,也揭示了目前臺灣海峽局勢、祖國統一進程業(yè)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這一事實。換言之,兩岸關系已經徹底結束按部就班、逐步行進的歷史,進入劇烈震蕩、大幅變動時期。近年來,隨著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兩岸關系的復雜演變,祖國統一進程已進入短兵相接的決定性階段。這一階段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中美戰(zhàn)略博弈攻守進退態(tài)勢的決定性階段的大背景下展開的,也是臺灣地區(qū)內部政治、社會矛盾總爆發(fā)、總決戰(zhàn)的結果。
第一,這是中美實力地位轉換的決定性階段,也必然是美國有效打“臺灣牌”最后的“機會之窗”。特朗普第一任期發(fā)起對華戰(zhàn)略競爭,拜登政府把2022年至2032年作為“競贏”(outcompete)中國大陸的決戰(zhàn)性的十年,特朗普第二任期把2025年至2035年定義為能否“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黃金十年”,中國政府則把以往2049年全面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提前到了2035年。換言之,在關乎中美戰(zhàn)略博弈、國際格局轉換甚至人類文明前進方向的這個歷史階段,中美雙方的戰(zhàn)略博弈必然體現出手段、力度及策略的極限性和邊界性,在臺灣問題上亦如此。臺灣問題的演進態(tài)勢和最終解決方式,關乎地緣戰(zhàn)略格局、政治制度優(yōu)劣、文明進步方向之爭,是中美戰(zhàn)略博弈的關鍵一環(huán)。美國把“臺灣牌”養(yǎng)了76年,有強勁的動力在“時間窗口”日趨縮小的決定性階段,把這張“牌”的殘存價值全部榨出來,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極限打“臺灣牌”,策動利用臺灣問題對華“最后一擊”。
但另一方面,鑒于打“臺灣牌”可能導致中美包括核戰(zhàn)爭在內的戰(zhàn)略對決,也決定了美國從來不敢隨意打“臺灣牌”,而且,中美在臺灣問題上“交易”的窗口過去、現在及未來始終存在,況且以往也有過“交易”。從大勢來看,隨著中美戰(zhàn)略博弈的不斷深入,美國必然進一步認識到過度打“臺灣牌”不僅無法阻止中國統一的步伐,反而可能加速中國統一進程,沖擊“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戰(zhàn)略部署,甚至引發(fā)中美大戰(zhàn)。所以,美國在這個階段也會持續(xù)試探打“臺灣牌”的行動邊界,試圖找到一種既能在海峽兩岸兩面極限敲詐、極限獲利、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時又不至于引發(fā)彼此全面沖突的策略。如果形勢發(fā)展到中美關系實現再平衡,或者為了實現這種再平衡,在臺灣問題上彼此“交易”的動力就會上升。也就是說,臺灣問題的“交易”或解決,不是中美關系再平衡的結果,便是中美關系再平衡的原因。列寧曾經說過,“在市場上常??梢钥吹揭环N情況:那個叫喊的最兇和發(fā)誓發(fā)得最厲害的人,正是希望把最壞的貨物推銷出去的人?!保ā读袑幦返诙娴?5卷P243,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美國總有一天會認識到,臺灣是他手中“最壞的貨物”。形勢發(fā)展一旦到這一步,亦將是祖國統一進程的短兵相接階段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也是最好的結果之一。
第二,這是“臺獨”分裂歷史上最激進、最盲動、最具破壞性的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執(zhí)政的階段,也必然是“臺獨”分裂勢力代表人物“最后一搏”的階段。“臺獨”分子在臺灣地區(qū)掌權自李登輝始。賴清德與此前一系列前任相比,在推進“臺獨”的力度、節(jié)奏、模式上可謂登峰造極。李登輝玩弄的是明暗兩手,甚至還能頻繁地以臺灣當局領導人身份講“統一”;陳水扁眼里的“臺獨”更多是牟取個人私利的工具,甚至還能在大庭廣眾、互聯網上公開表態(tài)臺灣“獨立”根本“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嘛”;蔡英文“臺獨”理念毫無疑問是牢固的,但她的李登輝引導、體制內歷練、個人性格特質決定了其多少還有些避險意識,有時能知所進退。賴清德則不然。上臺不到一年,“臺獨”挑釁不止。政治上,拋出“互不隸屬、民主臺灣”兩岸關系定位,稱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或是‘臺灣’,皆是我們自己或國際友人稱呼我們‘國家’的名稱,都一樣響亮”。這種主張幾乎等同拋出新“國號”,挑戰(zhàn)14億中華兒女忍耐的底線。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上,制造“反中抗中”新“政治正確”,一切主張兩岸和平發(fā)展、同文同種、振興中華、做堂堂正正中國人主體和行動都被貼上“親中、媚共、賣臺”標簽,從輿論到“司法”竭力恐嚇、打壓、迫害,形成空前“綠色恐怖”氛圍。經濟上,對特朗普“極限施壓”予取予求以求特別關愛,以與大陸經濟科技“脫鉤斷鏈”為榮和終極目標。法律上,通過“修法”“立法”“司法”等手段,打擊反“臺獨”勢力,不惜透支民主進步黨的“民主”二字。軍事上,以近乎瘋狂的強度整軍備戰(zhàn),“聯美護獨”,狂妄性自上世紀70年代臺灣地區(qū)歷代領導人中前所未有。涉外上,制造“國際挺臺”假象蒙蔽臺灣視聽,把美西方打“臺灣牌”、有名無實的意識形態(tài)而非資本主義的逐利動機作為欺騙臺灣民眾的“論據”,讓“信息繭房”中的一部分臺灣民眾自嗨,誤以為賴清德之流“得道多助”。
賴清德的一系列行徑,特別是3月13日在“國安高層”會議后發(fā)表的談話,不能不使人想起一個外國的歷史反面人物: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的納粹黨在上臺執(zhí)政前,選舉支持率最高不過三分之一上下。但希特勒通過制造納粹理念基礎上的新的“政治正確”,把一切反納粹、理性正義主張打上反德意志民族的標簽;描繪“第三帝國”和征服歐洲的“幻境”刺激德國各階層人士為其“事業(yè)”現身;建立納粹恐怖統治體制、實施殘酷迫害猶太人計劃,恐嚇異己,使得當時德國理性和正義的民眾及政治勢力成為“沉默的多數”。對比賴清德的行徑,他制造“反中抗中”的“政治正確”,重啟“綠色恐怖”的政治統治,也激勵了少數臺灣年輕人甘當“臺獨”炮灰。太陽底下沒有一件事是新鮮的,一度發(fā)動強大的納粹德國和希特勒本人最后的結局也不過“國破山河碎,尸骨一把火”,賴清德之流又能如何逃脫歷史的懲罰!
種種跡象表明,賴清德把美國對華戰(zhàn)略競爭作為“臺獨”的“戰(zhàn)略機遇期”和“最后機會之窗”的意識明顯超越蔡英文,所謂“蔡規(guī)賴隨”純屬謊言,賴清德任內穿透大陸忍耐底線的可能性嚴重存在!上臺不足一年,其分裂言行已經前所未有把臺灣推向《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的標準,可謂步步緊逼、步步驚心!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民進黨賴清德當局何去何從,已經不是一個短、中期行為的問題了,將可能把臺海局勢推向歷史性的決定時刻。我們不指望賴清德之流會回心轉意,不指望賴清德那副拼死一搏、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架勢會自動地戛然而止。但有一點是明確的,“臺獨”挑釁一次,大陸方面的反制必更進一步,直到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臺獨”如古今中外一切逆潮流而動的事物一樣,不經歷瘋狂不會善罷甘休、銷聲匿跡,瘋狂往往是其歷史進程邏輯的必然現象。但“臺獨”一旦走到瘋狂、狂飆階段,便意味著距離覆滅不遠了。
第三,這是大陸方面以逼近極致的力度反“臺獨”、促統一的階段,也必然是進一步加速統一進程與否亦或斷然解決與否的戰(zhàn)略抉擇階段。“臺獨”越是瘋狂,大陸方面的反“臺獨”力度越是升級。大陸與原本“臺獨”水火不容、勢不兩立,沒有任何妥協空間。在賴清德的狂飆下,大陸與“臺獨”短兵相接、你死我活,必須讓賴清德成為最后一個“臺獨”狂飆者。在短兵相接階段,大陸方面對賴清德及一切“臺獨”分裂勢力將毫不留情、雷霆痛擊!政治上更加嚴厲,賴清德是歷任臺灣地區(qū)領導人上任后點名最早、定性最重、警告最強、懲戒最烈、余地清零者,“‘臺獨’立場之頑固、挑釁對抗之猖狂,再度證明其人是不折不扣的‘兩岸和平破壞者’‘臺海危機制造者’”(國臺辦發(fā)言人陳斌華語);軍事上更加提速,各類反制行動頻度更高、節(jié)奏更快、力度更強、規(guī)模更大,包括直接展示對賴清德之流的“斬首行動”,正如國防部發(fā)言人所言:早晚收了你們;法律上更加務實,不僅籠子扎得更緊,而且扎得更死,辦案的力度更大,《關于依法懲治“臺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及其前后一系列司法行動只是一個開始;經濟上更加有力,對“脫鉤斷鏈”圖謀針鋒相對,既維護臺灣民眾的經濟利益,又進一步杜絕“臺獨”分裂勢力一邊在大陸“撈好處”,一邊支持“臺獨”的荒唐現象;涉外上更加收緊,雙邊與多邊領域齊抓共管,堅決壓縮“臺獨”分裂勢力的“國際活動空間”;解決上更快,借力使力、積極塑造,讓統一列車進一步提速,“臺獨”分裂分子挑戰(zhàn)的點位就是推進統一著力的地方。事實上,賴清德上臺以來,大陸方面已經通過一系列反“臺獨”反“挾洋謀獨”行動,一步步壓縮著“臺獨”的政治、軍事、經濟、法律、涉外、戰(zhàn)略空間。與此同時,一系列針對特定對象的懲“獨”舉措,也在按照完全統一后的兩岸所應具備的政治、經濟、法律、涉外、軍事及社會等要素的關系架構,一步步塑造建構之中。換言之,如果說以往反“臺獨”更多是為了“護統一”的話,現在反“臺獨”就是直接推進統一?!芭_獨”分裂勢力和國際干涉勢力越猖狂,推進統一的進程和步伐就越快越廣越實。這就是兩岸關系的歷史辯證法。
在這場斗爭中,人民解放軍的進軍道路上沒有不可逾越的“限制線”“禁止線”,祖國統一后人民解放軍可以去的地方就是統一前人民解放軍可能去的地方。展望未來,如果賴清德之流“挾美謀獨”、胡作非為下去,所導致的后果就不僅僅是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是否喪失的問題了,更將是把臺灣變成民族復興的重大障礙和大破壞因素的問題了。也就是說,形勢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大陸方面將不得不思考:如果不迅即解決臺灣問題,中華民族復興之路會不會更艱難、更曲折、更坎坷?!
第四,這是臺灣島內政治格局“一黨獨大”還是陣營制衡的決定性階段,也是各方政治勢力彼此生死較量的階段。兩岸問題始終是臺灣島內政治斗爭的一大焦點,不同政治格局必然影響執(zhí)政當局的兩岸政策施政,進而牽動兩岸關系態(tài)勢與祖國統一進程。激進“臺獨”掌權,必然導致臺灣政治局勢激進化。一旦民進黨和賴清德在島內目前這輪權力斗爭中取勝,包括“大罷免”達到其預期,他們必將對國民黨、民眾黨及其他站在對立面的在野勢力趕盡殺絕,其力度勢必遠超蔡英文時期的“轉型正義”;必將肆無忌憚地“洗滌”臺灣社會,從政治、文化、法律、社會、經濟到軍隊等各層面,全方位清除反對其政策路線、挑戰(zhàn)其執(zhí)政地位的政治勢力所賴以生存發(fā)展的社會基礎。賴清德民進黨不但要在臺灣“洗滌心靈”,還要“洗滌”政黨、“洗滌”人口,包括祭出一系列“司法”手段,制裁、驅趕、壓制統派、反民進黨、反“臺獨”勢力。而反對民進黨賴清德的在野實力,反對民進黨“臺獨”分裂政策各種政治勢力,必將拼死相搏,與民進黨賴清德進行全方位的斗爭。面對窮兇極惡的賴清德之流,在關乎臺灣全民生存發(fā)展、何去何從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和關鍵的歷史階段,任何政治妥協退讓都是死路一條。
臺灣的“民主”政治制度遠非成熟,賴清德之流有著相當大的空間為所欲為。當前的島內斗爭既是政治權力地位之爭,也是政治制度機制之爭,更是政治前進道路之爭,對今后臺海局勢的走向將產生深遠影響。在這場“清場”與反“清場”的白熱化斗爭中,大陸方面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將堅決貫徹包括《反分裂國家法》、《關于依法懲治“臺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等在內的一些法律制度,以更加堅決有力的行動,堅決懲戒“臺獨”分子,堅定支持愛國統一力量,有效保護臺灣多數民眾。由此形成的各方連動態(tài)勢,勢必給短兵相接階段的祖國統一進程,注入更多的激烈因素、變數因素、決戰(zhàn)因素?!芭_獨”要么在狂飆中自取滅亡,要么在狂飆中被島內外力量痛擊而亡,別無他。
第五,這是臺灣社會空前撕裂的階段,也必然是兩種國家民族認同、兩條兩岸路線斗爭白熱化的階段。兩岸和平是全民的意愿,發(fā)展是民眾福祉所在,交流合作是維系和平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共同的認同則是穩(wěn)定交流合作局面的最基本條件。賴清德之流的“綠色政治恐怖”手段一時導致了臺灣“沉默的多數”現象,但賴清德的“臺獨”倒行逆施亦正在引發(fā)島內民眾的強烈不滿。魯迅先生在說過,“沉默是最高的輕蔑”(摘自《且介亭雜文末編?半夏小集》)“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著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摘自《記念劉和珍君》)。臺灣當局前文化部門負責人龍應臺4月1日刊登在《紐約時報》上的文章《留給臺灣的不多了》說得清楚:以烏克蘭為教訓,民進黨當局長期營造的“倚美謀獨”幻象正在破裂,臺灣民眾的“疑美情緒”不斷升高。臺灣妄圖依賴美國,同時排斥和反抗中國大陸,絕不再是一條可行的前進道路。她的結論是,“臺灣時日無多”“如今島內應當就如何與中國大陸實現和平展開一場全體大討論”。
可以想象,龍應臺的呼吁對民進黨賴清德之流純屬對牛彈琴,他們不撞南墻不會回頭。但是,龍應臺的呼吁對臺灣島內“沉默的大多數”是有意義的,他們會逐步被喚醒,從而如他們在陳水扁執(zhí)政時期進行“紅衫軍”運動一樣,對賴清德之流的倒行逆施進行堅決的斗爭,撕裂社會的對立雙方在短兵相接階段必然拼死相搏。其結果,要么是島內正義的力量壓倒非正義的力量,整個社會轉入再反思、再轉型進程,從而導正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當局啟動“政治革新”以來一度誤入歧途的政治社會轉型方向;要么是非正義的力量一時得逞,臺灣政治社會進一步極端化、民粹化、“臺獨”化、納粹化。屆時,臺灣社會將進一步撕裂,兩種認同、兩條路線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后果不堪想象。也就是說,今后兩岸之間是和平還是戰(zhàn)爭,很大程度決定于這個階段的島內政治社會塑造。
在祖國統一進程的短兵相接階段,在臺灣地區(qū)和兩岸關系何去何從的決定性歷史階段,海峽兩岸中國人要團結起來,堅決反對“臺獨”,堅決抵制干涉,堅決粉粹“挾美謀獨”,堅決消滅中華民族罪人,堅決推進祖國統一大業(yè)。時和勢始終在祖國統一的一邊,任何勢力膽敢逆潮流而動,必將失敗。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這一階段,我們要樹立為祖國統一“最后一戰(zhàn)”的強烈意識。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